分而治之(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说到底,这是一种分化瓦解之术。如果他们拧成一股绳,对中央的威胁就太大,他们中间就会有一个人成为新领袖,就会造反。原本他们之间就有矛盾,有仇恨,就可以随时借刀杀人。比如美国就时常扶植中东的反对派,送枪、送人、送钱、送创意,以牵制那些不听话的执政党,所谓拉一派打一派。
这一招,蒋介石最擅长。当时群雄割据,为了一统江山,他总是不惜巨资收买反对者的重要部下,部下一反对,闹事者孤掌难鸣,只得认输,屡试不爽。比如冯玉祥和蒋介石争天下,兵戎相见之时,蒋就利用冯和韩复榘、石有三的矛盾,许以韩、石高官和钱财,极力拉拢,韩、石通电拥护中央,冯玉祥只好下野,隐居山间。
内斗暴露了实力,也消耗实力,决胜的关键落在第三方。这时候,再强悍的属下也会低下倔强的头颅,低三下四地请求上司站在自己这边。面对这种形势,上司可以从容地根据需要,巧妙地平衡各种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威,坐收渔人之利。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权,部下通过竞争,各方分得一点儿权力,大权就控制在自己手里。
鲁国国相叔孙聪明一世,唯独不懂此道。竖牛唆使叔孙的儿子仲壬,带上鲁君赏赐的玉佩,声称叔孙已经同意;又去叔孙那儿告密,说仲壬私自佩戴鲁君赠送的玉,激怒叔孙杀了仲壬。竖牛妒忌叔孙另一个儿子孟丙,也采取相同的手腕让叔孙杀了孟丙。
竖牛利用叔孙偏听偏信的弱点,让叔孙连杀了两个儿子,叔孙恐怕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上了竖牛的当。知子莫如父,如果有一个竞争对手在虎视眈眈,随时汇报和揭露,竖牛就很难离间父子。
假设竖牛品德高尚,居心善良,但集权过度,君也不成其为君,贤明如诸葛亮因此受人诟病。刘禅登基后,诸葛亮把持朝政,说伐魏就伐魏,说联吴就联吴,刘禅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诸葛亮死后,刘禅以费祎为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蒋琬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旨在防止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
刘邦对后事的安排就很高明,据他遗嘱,把相权一分为二,分置左右两相的做法,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这种分而治之用得过头,就会演变成官场政治并导致王朝的覆灭,明朝就是一个例子。
这一招,蒋介石最擅长。当时群雄割据,为了一统江山,他总是不惜巨资收买反对者的重要部下,部下一反对,闹事者孤掌难鸣,只得认输,屡试不爽。比如冯玉祥和蒋介石争天下,兵戎相见之时,蒋就利用冯和韩复榘、石有三的矛盾,许以韩、石高官和钱财,极力拉拢,韩、石通电拥护中央,冯玉祥只好下野,隐居山间。
内斗暴露了实力,也消耗实力,决胜的关键落在第三方。这时候,再强悍的属下也会低下倔强的头颅,低三下四地请求上司站在自己这边。面对这种形势,上司可以从容地根据需要,巧妙地平衡各种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威,坐收渔人之利。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权,部下通过竞争,各方分得一点儿权力,大权就控制在自己手里。
鲁国国相叔孙聪明一世,唯独不懂此道。竖牛唆使叔孙的儿子仲壬,带上鲁君赏赐的玉佩,声称叔孙已经同意;又去叔孙那儿告密,说仲壬私自佩戴鲁君赠送的玉,激怒叔孙杀了仲壬。竖牛妒忌叔孙另一个儿子孟丙,也采取相同的手腕让叔孙杀了孟丙。
竖牛利用叔孙偏听偏信的弱点,让叔孙连杀了两个儿子,叔孙恐怕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上了竖牛的当。知子莫如父,如果有一个竞争对手在虎视眈眈,随时汇报和揭露,竖牛就很难离间父子。
假设竖牛品德高尚,居心善良,但集权过度,君也不成其为君,贤明如诸葛亮因此受人诟病。刘禅登基后,诸葛亮把持朝政,说伐魏就伐魏,说联吴就联吴,刘禅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诸葛亮死后,刘禅以费祎为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蒋琬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旨在防止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
刘邦对后事的安排就很高明,据他遗嘱,把相权一分为二,分置左右两相的做法,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这种分而治之用得过头,就会演变成官场政治并导致王朝的覆灭,明朝就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