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和周南迟到的幸福(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那天,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周南出尽了风头,扮相妖娆婀娜,嗓音甜美圆润,赢得了满堂喝彩。 从这天起,这个16岁少女的身影便留在了张恨水的脑海中,再也挥之不去。 从春明女中回来后,张恨水一直坐立不安,闭上眼睛,眼前全是周南轻歌曼舞的身影,躺在床上,耳朵里回响的也是周南低回婉转的唱腔。 犹豫了几天,张恨水再也经受不住相思之情的折磨,鼓起勇气给周南写了一封信,夹在一本自己写的小说《春明外史》里,寄到春明女中。 他在信中写道:“送给周淑云小姐。下面还写一个,很想听到你的高见。如果是有什么看法,请你于周末到北海公园那个茶肆里面来,我们面谈。” 他为这次见面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对方的回音。 张恨水没有想到的是,另一端的周南自那次同台以后,同样也对他心生情愫,念念不忘。
接到他的来信后,她差一点儿兴奋地喊出来,抱着信,一直在那里傻呵呵地笑。平静如水的心,被激起了千层浪花。 那个周末,周南早早地来到北海公园,等到张恨水赶到约定的地点时,她早已静候在那里。 秋天的北海公园气候宜人,美丽的自塔高高地耸立在绿色变淡了的丛林之上,蔚蓝色的天空澄澈而高远,秋风缓缓吹过,枝叶轻斜,飘落了一地落叶。张恨水和周南荡舟湖中,侃侃而谈,越聊越投机,两人之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这之后,张恨水和周南频繁约会,公园里,剧院中,长廊下都曾留下过二人的身影。随着了解的深入,张恨水越发觉得周南就是自己想要相伴一生的人,而周南也陷入了对张恨水的深深爱恋中,难以自拔。 又一次,两个人相约外出,怀揣情思的男女一反常态,相视而笑,缄默不语。在沉静了半晌之后,周南突然问张恨水:“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 这句突如其来的表白击中了张恨水的心思,令他欣喜不已。
然而,考虑到自己的现实,他沉默了,面对眼前情真意切的女子,他将自己已有两房妻子的实情如实相告。 哪知周南并不以为意,她说,她愿意做他的外室。 也许,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名分真的也就不重要了。为了爱,什么都可以不在平。 1931年的冬天,相识仅两个月后,张恨水与周南在北京正式结婚。 那一年,他36岁,她16岁。她嫁给了他,在一个女人花开最美的年纪。 婚后,张恨水和周南一起研习唐诗、绘画、书法,两个同样热衷京剧的人,时不时地来上一段,张恨水伴奏,周南配唱,琴瑟和鸣,其乐融融。周南的到来,使张恨水过上了向往已久的才子佳人式的婚姻生活。婚后不久,周南诞下一子,取名张二水。 1935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张恨水安排家人迁居到安徽,躲避战乱,只身前往重庆,投身抗战小说的创作中。周南放心不下丈夫,带着儿子,不畏艰险奔赴重庆与张恨水团聚。
一路上,她躲避了枪林弹雨,甚至连续两天水米来进,终于来到了爱人的身边。 在重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度过了艰苦却温馨的八年生活。他们居住在“文协”的三间茅屋中,下雨时,屋里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子碗罐。周南学会了操持各种农活,亲自下地种菜、养猪。张恨水经常要写作到深夜,周南相伴在左右。 患难夫妻情更深,在这段艰难的抗战时光,两个人的感情比以往更加深厚、坚韧。 1946年,周南全家迁回北京定居,颠沛流离的生活刚刚结束,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这静谧时光,1948年底,张恨水突患中风,丧失了写作能力。一向视写作如生命的张恨水不堪受此打击,整日郁郁寡欢,周南陪伴在他的左右,悉心照料,疏导他的情绪。 1954年,在妻子的精心护理下,张恨水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再一次拿起笔,重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接到他的来信后,她差一点儿兴奋地喊出来,抱着信,一直在那里傻呵呵地笑。平静如水的心,被激起了千层浪花。 那个周末,周南早早地来到北海公园,等到张恨水赶到约定的地点时,她早已静候在那里。 秋天的北海公园气候宜人,美丽的自塔高高地耸立在绿色变淡了的丛林之上,蔚蓝色的天空澄澈而高远,秋风缓缓吹过,枝叶轻斜,飘落了一地落叶。张恨水和周南荡舟湖中,侃侃而谈,越聊越投机,两人之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这之后,张恨水和周南频繁约会,公园里,剧院中,长廊下都曾留下过二人的身影。随着了解的深入,张恨水越发觉得周南就是自己想要相伴一生的人,而周南也陷入了对张恨水的深深爱恋中,难以自拔。 又一次,两个人相约外出,怀揣情思的男女一反常态,相视而笑,缄默不语。在沉静了半晌之后,周南突然问张恨水:“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 这句突如其来的表白击中了张恨水的心思,令他欣喜不已。
然而,考虑到自己的现实,他沉默了,面对眼前情真意切的女子,他将自己已有两房妻子的实情如实相告。 哪知周南并不以为意,她说,她愿意做他的外室。 也许,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名分真的也就不重要了。为了爱,什么都可以不在平。 1931年的冬天,相识仅两个月后,张恨水与周南在北京正式结婚。 那一年,他36岁,她16岁。她嫁给了他,在一个女人花开最美的年纪。 婚后,张恨水和周南一起研习唐诗、绘画、书法,两个同样热衷京剧的人,时不时地来上一段,张恨水伴奏,周南配唱,琴瑟和鸣,其乐融融。周南的到来,使张恨水过上了向往已久的才子佳人式的婚姻生活。婚后不久,周南诞下一子,取名张二水。 1935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张恨水安排家人迁居到安徽,躲避战乱,只身前往重庆,投身抗战小说的创作中。周南放心不下丈夫,带着儿子,不畏艰险奔赴重庆与张恨水团聚。
一路上,她躲避了枪林弹雨,甚至连续两天水米来进,终于来到了爱人的身边。 在重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度过了艰苦却温馨的八年生活。他们居住在“文协”的三间茅屋中,下雨时,屋里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子碗罐。周南学会了操持各种农活,亲自下地种菜、养猪。张恨水经常要写作到深夜,周南相伴在左右。 患难夫妻情更深,在这段艰难的抗战时光,两个人的感情比以往更加深厚、坚韧。 1946年,周南全家迁回北京定居,颠沛流离的生活刚刚结束,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这静谧时光,1948年底,张恨水突患中风,丧失了写作能力。一向视写作如生命的张恨水不堪受此打击,整日郁郁寡欢,周南陪伴在他的左右,悉心照料,疏导他的情绪。 1954年,在妻子的精心护理下,张恨水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再一次拿起笔,重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