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守望的情缘(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活动过程中,要多次举起手来喊口号,有同学怕她惹祸,拽着她的手举起来。 1955年8月初,因为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袁迪宝所在的浙江医学院卫生系要并入成都华西医学院。临走前,李丹妮隐约看出了袁迪宝有心事。 李丹妮说:“那时我已经感觉到他有事不敢跟我说,也怕我难过,肯定是这样的。”坐在芙蓉花树下,袁迪宝忧郁地讲出了心事:原来在上大学离开家之前,迫于姐姐的压力,他已经与匆匆相识的姐姐同事黄秀雪结婚。也就在同一时刻,李丹妮还知道了袁迪宝马上要去成都。 李丹妮的第一反应,自己没有权利把幸福建筑在另外一个女人的不幸上,“去抢别人的幸福,这个结果我不能接受”。 在袁迪宝快要离开杭州前往成都的时候,1955年8月5日,以三潭印月为背景,他俩在苏堤上拍了一张合影,这是青春容颜留下的最后相聚。
等待 然而,不论是言语上的“分手”,还是真正的分别,其实都没有冷却两人的感情。 他们每天都给对方写信,每封至少2000字,为了省钱,攒足一周的信才一起寄出。 “我正在热烈地爱着你,日夜思念正像你也爱我一般,我在为你郁闷,祈求得到你的爱怜,为了得到你的爱怜,我宁愿粉身碎骨……我祈求上天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这是1955年9月17日晚,袁迪宝在公园柱灯下写的信。 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即使他们深爱对方,即使袁迪宝的婚姻更多是出于对姐姐的顺从,但他从来都没有离婚再娶的念头,李丹妮也从未想过要他离婚。 1956年3月末,李丹妮决定去找浙江医学院领导谈一谈,此时她已经在学校当了6年助教,60元工资也一动不动领了6年。
李丹妮是生活在新中国的青年,在一个热爱国家的氛围中长大,她也渴望进步。她想问问,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但是领导一句“我们总觉得你这么一个人,真是没有一点儿政治觉悟”,让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原本是为了求一个期许和希冀;结果是,李丹妮带着一个突发的决定离去。回到家,她跟妈妈说,想离开这里回法国。只是她自己绝没有想到,这一走,55年后才能再见袁迪宝。 李丹妮回到法国后,一直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她说:“只有一个男孩真正地爱过我,那就是袁迫宝。” 坚守 1956年7月12日,李丹妮和母亲到达法国马赛港口,没想到亲成们却嫌弃从中国回来的她们。母女俩生活非常窘迫,李丹妮用一年时间取得了速记打字的毕业证书,1957年7月1日应聘进一家公司,并在那里连续工作了17年。
1960年,李丹妮获准入籍法国。 扶助 在中国,1957年7月,袁迪宝从成都华西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厦门市卫生防疫站工作。 李丹妮到了法国以后,还密切地与袁迪宝保持通信,1959~1961年,中国经历了3年经济困难时期。恰恰在这3年里,袁迪宝的3个男孩子一个接一个呱呱坠地。李丹妮在与袁迪宝的书信来往中,知道了袁家的生活状况。虽然袁迪宝不肯,但李丹妮还是以法国公司寄商品的名义,不断地买奶粉、饼干、衣服、玩具等,寄到厦门。 “我不能告诉他们这是谁。有时我爱人看到我拼命看信,看英文信,会奇怪,我才稍微透露一些消息说,这个是我的俄文老师,对我非常好,给我的羊毛背心还在那里。我没有说我们的关系。” 对此,李丹妮很坦然:“他后来还是很幸福的。有个幸福的家庭。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当时我跟他结了婚,他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等待 然而,不论是言语上的“分手”,还是真正的分别,其实都没有冷却两人的感情。 他们每天都给对方写信,每封至少2000字,为了省钱,攒足一周的信才一起寄出。 “我正在热烈地爱着你,日夜思念正像你也爱我一般,我在为你郁闷,祈求得到你的爱怜,为了得到你的爱怜,我宁愿粉身碎骨……我祈求上天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这是1955年9月17日晚,袁迪宝在公园柱灯下写的信。 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即使他们深爱对方,即使袁迪宝的婚姻更多是出于对姐姐的顺从,但他从来都没有离婚再娶的念头,李丹妮也从未想过要他离婚。 1956年3月末,李丹妮决定去找浙江医学院领导谈一谈,此时她已经在学校当了6年助教,60元工资也一动不动领了6年。
李丹妮是生活在新中国的青年,在一个热爱国家的氛围中长大,她也渴望进步。她想问问,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但是领导一句“我们总觉得你这么一个人,真是没有一点儿政治觉悟”,让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原本是为了求一个期许和希冀;结果是,李丹妮带着一个突发的决定离去。回到家,她跟妈妈说,想离开这里回法国。只是她自己绝没有想到,这一走,55年后才能再见袁迪宝。 李丹妮回到法国后,一直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她说:“只有一个男孩真正地爱过我,那就是袁迫宝。” 坚守 1956年7月12日,李丹妮和母亲到达法国马赛港口,没想到亲成们却嫌弃从中国回来的她们。母女俩生活非常窘迫,李丹妮用一年时间取得了速记打字的毕业证书,1957年7月1日应聘进一家公司,并在那里连续工作了17年。
1960年,李丹妮获准入籍法国。 扶助 在中国,1957年7月,袁迪宝从成都华西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厦门市卫生防疫站工作。 李丹妮到了法国以后,还密切地与袁迪宝保持通信,1959~1961年,中国经历了3年经济困难时期。恰恰在这3年里,袁迪宝的3个男孩子一个接一个呱呱坠地。李丹妮在与袁迪宝的书信来往中,知道了袁家的生活状况。虽然袁迪宝不肯,但李丹妮还是以法国公司寄商品的名义,不断地买奶粉、饼干、衣服、玩具等,寄到厦门。 “我不能告诉他们这是谁。有时我爱人看到我拼命看信,看英文信,会奇怪,我才稍微透露一些消息说,这个是我的俄文老师,对我非常好,给我的羊毛背心还在那里。我没有说我们的关系。” 对此,李丹妮很坦然:“他后来还是很幸福的。有个幸福的家庭。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当时我跟他结了婚,他会不会比现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