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微笑 记忆流失的时光――回望我的2013(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比如,今年影响全球的雾霾与纷乱的国际形势;比如,还有今年的“高官落马、嫦娥登月”等等等等。虽然令人眼花缭乱,却也彰显了微妙变化的态势。于是,在过往的日子里,慢慢地醒悟:尽管会世事无常,尽管会出其不意,然而,这些偶然里蕴含着必然的规律。母亲,依然是我最大的牵挂自从去年母亲在外个人居住后,有关婆媳间的不高兴的事基本上平息了,母亲所住的地方紧邻我们家,时不是都可以去看望下老人家,看缺少点什么就赶紧添上;她也时不时到我们家中吃饭、玩耍。要出远门时,也先去看看,实在忙不过来就打个电话,给她说清楚,好久回来,免得老人家担心。母亲是个勤劳、和善、朴实的人,不知从什么开始,就和她所租住房邻里的几个阿姨成了很好的朋友,并且送了好些土给她种,从此我们家的蔬菜基本上就不用到市场上去买了,就连做豆瓣的辣椒都全是她自己种的,好些时候根本就吃不完,还弄得到处去送人,为此还时不时的数落她老人家几句,让她少种点。
特别是糯玉米,也不知种了几季,反正从最早出来的,到中秋后都还有吃的。后来母亲看确实吃不了,就干脆弄到市场上去卖了,自己有了钱,母亲很开心,差不多有两三个月就叫我不要给她钱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套40几平的小户型公寓式住房,价格才3000多点,与兄弟们商议后,立即就买下了,准备叫母亲去居住,母亲看房后非常高兴,但说两年后再去住,原因是还她还想种两年地,并且说两年内,她哪都不想去,现在这个地方还安逸。就这样,按她的心愿,一早到晚开开心心地忙活着,直到今年下半年的那一天,幺兄弟打来电话,说要叫她老人家去带那个小侄子,她突然间一下改变主意了,第二天就收拾行装去幺兄弟家带娃娃去了,临走时笑着对我说,阳光城那房子只有过几年再回来住了。这个时候我们看得出来,其实她最想做的事还是和她的小孙子在一起。我也不知道,她究竟种了多宽的地,母亲临走时,把我带到了她所种土地,当我看到那地时都快晕了,至少两三亩,种蔬菜和玉米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块种上了红苕,还有另一块则种着大豆。
红苕、大豆还没有成熟,她说她差不多时,会回来收割的。果然,在随时节的到来,母亲算着时间也回来了,红苕挖了1000多斤,大豆也收了100多斤吧,兄弟几个都分了些去,也送了不少的人,差不多一半都留在我们家了,于是今年有幸天天吃红苕饭了,呵呵呵。而每每此时又更加牵挂母亲,平时电话是保持联系的,每次电话,只听得她老人家欢快的声音;偶尔也去看看她老人家,精神、身体状况还不错,听她说,好似又找到了一块地在种菜了。哎,怎么说呢,由她去吧,只要她老人家高兴。亲情,那难以割舍的阵阵悸痛还是春节前几天,送母亲回老家,却逢舅公去世了。在记忆中,舅公就是个严肃、不多言语的独行侠,舅婆去世得早,一个人拖着几个娃娃长大,什么事都多,做什么事都养成了风风火火的习惯,相当不容易。记忆中最深的是每年春节、端午、中秋还有阿婆的生日,他都会到我们家看望阿婆(他的二姐),每次都是独来独往,有时想与他同行去走人户,结果他走的相当快,怎么也赶不上,他也不会等你,结果还是各走各的了!
每每想起他昂首挺胸、疾走如风的样子,又是好笑,又是敬佩!本应去参加舅公葬礼,但因年底事多,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只好让母亲带礼代表我们敬孝了。而又在前几天,接到老家小婊叔的电话,说姑婆也去世了。姑婆已经是我们家辈份最高的长辈了,家住在老家的一个古镇的场口上的农村,各方面的条件相对我们家来说比较优越了,小时候听父亲说,我们家以前是个大户人家,太公、太婆家教相当严,姑婆从小接受的是“三从四德”的教育,即养成了贤良淑德品性,到老姑父家后,一直都是个把持家务的主,这到正好迎合了老姑父贪耍、好闲的习惯,按以前的习惯是男主外、女主内,从此赶场呀、走人户的事基本上老姑父负责了,做农活、看家的事理所当然有成了姑婆的事了,记忆中,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以及阿婆或父亲的生日,差不多都是老姑爷到我们家串门,很少见姑婆的身影,不过我从小就很喜欢老姑父的,因为他是个吹牛大王,小时候给我们讲了好多好多的故事。
特别是糯玉米,也不知种了几季,反正从最早出来的,到中秋后都还有吃的。后来母亲看确实吃不了,就干脆弄到市场上去卖了,自己有了钱,母亲很开心,差不多有两三个月就叫我不要给她钱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套40几平的小户型公寓式住房,价格才3000多点,与兄弟们商议后,立即就买下了,准备叫母亲去居住,母亲看房后非常高兴,但说两年后再去住,原因是还她还想种两年地,并且说两年内,她哪都不想去,现在这个地方还安逸。就这样,按她的心愿,一早到晚开开心心地忙活着,直到今年下半年的那一天,幺兄弟打来电话,说要叫她老人家去带那个小侄子,她突然间一下改变主意了,第二天就收拾行装去幺兄弟家带娃娃去了,临走时笑着对我说,阳光城那房子只有过几年再回来住了。这个时候我们看得出来,其实她最想做的事还是和她的小孙子在一起。我也不知道,她究竟种了多宽的地,母亲临走时,把我带到了她所种土地,当我看到那地时都快晕了,至少两三亩,种蔬菜和玉米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块种上了红苕,还有另一块则种着大豆。
红苕、大豆还没有成熟,她说她差不多时,会回来收割的。果然,在随时节的到来,母亲算着时间也回来了,红苕挖了1000多斤,大豆也收了100多斤吧,兄弟几个都分了些去,也送了不少的人,差不多一半都留在我们家了,于是今年有幸天天吃红苕饭了,呵呵呵。而每每此时又更加牵挂母亲,平时电话是保持联系的,每次电话,只听得她老人家欢快的声音;偶尔也去看看她老人家,精神、身体状况还不错,听她说,好似又找到了一块地在种菜了。哎,怎么说呢,由她去吧,只要她老人家高兴。亲情,那难以割舍的阵阵悸痛还是春节前几天,送母亲回老家,却逢舅公去世了。在记忆中,舅公就是个严肃、不多言语的独行侠,舅婆去世得早,一个人拖着几个娃娃长大,什么事都多,做什么事都养成了风风火火的习惯,相当不容易。记忆中最深的是每年春节、端午、中秋还有阿婆的生日,他都会到我们家看望阿婆(他的二姐),每次都是独来独往,有时想与他同行去走人户,结果他走的相当快,怎么也赶不上,他也不会等你,结果还是各走各的了!
每每想起他昂首挺胸、疾走如风的样子,又是好笑,又是敬佩!本应去参加舅公葬礼,但因年底事多,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只好让母亲带礼代表我们敬孝了。而又在前几天,接到老家小婊叔的电话,说姑婆也去世了。姑婆已经是我们家辈份最高的长辈了,家住在老家的一个古镇的场口上的农村,各方面的条件相对我们家来说比较优越了,小时候听父亲说,我们家以前是个大户人家,太公、太婆家教相当严,姑婆从小接受的是“三从四德”的教育,即养成了贤良淑德品性,到老姑父家后,一直都是个把持家务的主,这到正好迎合了老姑父贪耍、好闲的习惯,按以前的习惯是男主外、女主内,从此赶场呀、走人户的事基本上老姑父负责了,做农活、看家的事理所当然有成了姑婆的事了,记忆中,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以及阿婆或父亲的生日,差不多都是老姑爷到我们家串门,很少见姑婆的身影,不过我从小就很喜欢老姑父的,因为他是个吹牛大王,小时候给我们讲了好多好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