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油灯(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我的作业本和铅笔外婆都是提前买好的,放在床前的木柜子里,每当我的铅笔写秃了,生字本写完了,她就会打开箱子给我拿新的。我每天放学回家外婆总是让我先把作业写好,然后再出去玩,那时年幼的我,每当写到一半的时候,只要听到外面表弟妹们的嬉闹声,就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悄悄的背着外婆溜了出来。和小伙伴们一番忘乎所以的追逐打闹,直到红日西沉,炊烟袅袅,当外婆呼唤我的声音在晚风中回荡,这时我才豁然清醒,一边应着外婆的呼唤一路跑回家。那时两个舅舅刚刚自立门户,表姐表弟们都还小,生活也很不容易,外婆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每年除了接受两个舅舅送来的口粮,她从来不给他们添麻烦,自己种菜打柴,喂猪养鸡,自给自足。那时我们的饭食也很简单,但再普通的菜,只要经外婆的手一调理,就会变的十分精致可口,每次都把我的小肚皮吃的滚圆滚圆。
外婆把平日里在小河里捕捞来的小鱼,用盐腌上,大太阳晒干,做成咸鱼干,要吃时,先用菜油在锅里慢慢煎炸,再加上辣椒,那个酥脆可口,唇齿留香,至今难忘。吃过晚饭,外婆就会点上油灯,罩上灯罩,拨亮灯芯。她问我今天的作业完成了没有,这时的我开始红着脸支支吾吾,外婆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让我赶紧写。这时我就会匆匆打开课本,开始抄写生字,外婆则在一旁“滋滋”的抽着旱烟,时不时会问问我学校的事,有时会徒生感叹,说这么亮的灯,我什么也干不了,人一上年纪,眼睛就看不见了。外婆有一手远近闻名的针线活,她做的鞋子既耐看又耐穿,“做鞋学唐奶”,这是村里人对外婆针线活的评价,外婆的针线手艺成了远近大姑娘小媳妇竞相学习的标榜。我妈妈和三个姨都学了外婆的针线手艺,都能把鞋子做的有模有样,把花鸟绣的鲜活鲜活,但据妈妈私下里说外婆的针线功夫只有三姨得到了真传,她和另外两个姨都只是学了点皮毛,去年在苏州表弟的厂里,我见过三姨给表弟做的棉鞋,厚实而不臃肿,质朴且耐看,果然不是一般功夫。
如此不一般的外婆,她嫁的男人却十分的平庸,我的外公一生都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在六十年代初,在那个华夏大地哀鸿遍野,到处饿死人的大灾难时期,外公挺不住了,他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六个年幼的儿女,独自立了门户,对曾经的亲人不闻不问。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一个弱女子带着六个未成年的儿女意味着什么?他们所经历的磨难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前年春节拜年,小姨还曾含泪说当年,那一天为了借半升米,外婆带着她借遍了全村,至今妈妈和他们六兄妹只要回忆起当年那段悲情的岁月,无不唏嘘流泪,他们吃过了那个年代所有能找来填肚皮的东西。送走了太阳,迎来了星星,走过了春夏,迎来了秋冬。外婆凭借着她的坚强,善良,勤劳,还有那无双的针线活,带着六个孩子一天天一点点从苦难的深处一步一步跋涉了过来,没有饿死一个,没有抛弃一个,她让每一个儿女都长大成人,都成了家,没有男人的世界,她依然能撑起一片蓝天。
在那苦难不堪的岁月,外婆面对着大地苍穹曾经无数次的呼唤和期盼,她多么希望外公能够回来,能和她一起风雨同舟共撑一个家。残酷的生活和无情的岁月是一把锋利的刀,最终把那个曾今美丽贤惠,心灵手巧的女人变成了油灯旁如此安祥的老人。岁月轮回,世事沧桑,孤身一人的外公也成了一个无人搭理的可怜老头,最后还是她,那个心比天地还宽广的女人,她不计前嫌,让舅舅把外公接了回来,原谅了外公。外婆在油灯旁静静的抽着旱烟,守着我写字,橘黄色的灯光洒在她的脸上,显得格外慈祥,我看见在烟雾和灯光中,外婆瘦小的身躯成了一尊经典的雕塑,坚强的让人心痛,善良的让人落泪。我在外婆家那会儿,煤油还是凭票供应的,三毛钱一斤,晚上除了我写作业,我们很少点灯,怕费油费钱。现在的小孩听起来会觉得好笑,27年前的农村一切是那么真真切切,一点一滴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外婆把平日里在小河里捕捞来的小鱼,用盐腌上,大太阳晒干,做成咸鱼干,要吃时,先用菜油在锅里慢慢煎炸,再加上辣椒,那个酥脆可口,唇齿留香,至今难忘。吃过晚饭,外婆就会点上油灯,罩上灯罩,拨亮灯芯。她问我今天的作业完成了没有,这时的我开始红着脸支支吾吾,外婆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让我赶紧写。这时我就会匆匆打开课本,开始抄写生字,外婆则在一旁“滋滋”的抽着旱烟,时不时会问问我学校的事,有时会徒生感叹,说这么亮的灯,我什么也干不了,人一上年纪,眼睛就看不见了。外婆有一手远近闻名的针线活,她做的鞋子既耐看又耐穿,“做鞋学唐奶”,这是村里人对外婆针线活的评价,外婆的针线手艺成了远近大姑娘小媳妇竞相学习的标榜。我妈妈和三个姨都学了外婆的针线手艺,都能把鞋子做的有模有样,把花鸟绣的鲜活鲜活,但据妈妈私下里说外婆的针线功夫只有三姨得到了真传,她和另外两个姨都只是学了点皮毛,去年在苏州表弟的厂里,我见过三姨给表弟做的棉鞋,厚实而不臃肿,质朴且耐看,果然不是一般功夫。
如此不一般的外婆,她嫁的男人却十分的平庸,我的外公一生都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在六十年代初,在那个华夏大地哀鸿遍野,到处饿死人的大灾难时期,外公挺不住了,他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六个年幼的儿女,独自立了门户,对曾经的亲人不闻不问。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一个弱女子带着六个未成年的儿女意味着什么?他们所经历的磨难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前年春节拜年,小姨还曾含泪说当年,那一天为了借半升米,外婆带着她借遍了全村,至今妈妈和他们六兄妹只要回忆起当年那段悲情的岁月,无不唏嘘流泪,他们吃过了那个年代所有能找来填肚皮的东西。送走了太阳,迎来了星星,走过了春夏,迎来了秋冬。外婆凭借着她的坚强,善良,勤劳,还有那无双的针线活,带着六个孩子一天天一点点从苦难的深处一步一步跋涉了过来,没有饿死一个,没有抛弃一个,她让每一个儿女都长大成人,都成了家,没有男人的世界,她依然能撑起一片蓝天。
在那苦难不堪的岁月,外婆面对着大地苍穹曾经无数次的呼唤和期盼,她多么希望外公能够回来,能和她一起风雨同舟共撑一个家。残酷的生活和无情的岁月是一把锋利的刀,最终把那个曾今美丽贤惠,心灵手巧的女人变成了油灯旁如此安祥的老人。岁月轮回,世事沧桑,孤身一人的外公也成了一个无人搭理的可怜老头,最后还是她,那个心比天地还宽广的女人,她不计前嫌,让舅舅把外公接了回来,原谅了外公。外婆在油灯旁静静的抽着旱烟,守着我写字,橘黄色的灯光洒在她的脸上,显得格外慈祥,我看见在烟雾和灯光中,外婆瘦小的身躯成了一尊经典的雕塑,坚强的让人心痛,善良的让人落泪。我在外婆家那会儿,煤油还是凭票供应的,三毛钱一斤,晚上除了我写作业,我们很少点灯,怕费油费钱。现在的小孩听起来会觉得好笑,27年前的农村一切是那么真真切切,一点一滴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