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哲学,青春死亡美学(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为此我将找到我将走到哪里,哪里是我们的归处。而二十后的人生,确实每一个人可以选择的,我们长期受人支配,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现在你自由了,你开始迷茫,谁能告诉我,我要做什么?继续只埋着头读书吗?去工作听上司的支配,每天工作吗?而过去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当我们看到了世界,看到了自我的渺小,我们开始否定自己的过去,否定过去所造成的现在的自我。无论你的过去是这样的,否定过去,就如同否定自己重新来过,而时光留在你身上的痕迹,已经成为现实,每个人都不能轻易舍弃自己的根基。“当一个一出生便夭折的婴儿,一个壮年却意外死亡的男子,一个寿终正寝的老者”当他们在天堂相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没有一个人会满足。“灵,理,体”,我们需要满足自己这三个方面的需求。
“体”,是我们需要满足我们的生理需要;“理”,是我们需要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灵”,即灵魂,是常常被我们忽视,不去满足的东西,我们没有去修的东西。小时候,汶川地震的时候,身在异乡的你有耿耿于怀吗?显然没有。奔三了,天津爆炸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却开始触动了。你要奔三了,现实是,当你到了这个年纪,家中的祖辈,也许将不久于人世,就像歌词中写的,“总有一个人要先走”。我们开始看到各式各样的灾难报道,同龄人的各种花式自杀,有人猝死,有人直播自杀,也有人死于他杀。报道归报道,但我们总是有亲眼目睹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即害怕生,又害怕死,每天又想活得明白”,这个年纪又是有机会受一些情伤,品尝到心痛的滋味,体会到原来黛玉是死于自杀,是因为自己想不开,而抑郁而死。
没有几个人是真正豁达的,调查证明自杀的人频频集中在20岁到33岁,而且高学历者的自杀率高于普通人。读了一些书了,但是你读得还不够多,自以为了解了生活和人生。还记得放牛娃和读书人的故事吗?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是为什么,为了娶个好老婆,娶了老婆做什么,生孩子,孩子长大做什么,读书……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归纳总结,你总是能找到规律的,你觉得这样就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了,你觉得生活是如此的无趣,而关键是是,这一次的主人翁,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死神少女》是台湾以高中生自杀案件频频发生的真实故事为背景拍摄的电视剧,故事里的主人翁自杀的原因有校园霸凌,家庭压力,也有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带来的社会压力等等。每一个人都因为渡不过,而成为死神填补摇摇欲坠的奈何桥的石头。
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中,我读到了邱妙津,读了《鳄鱼手记》和《蒙马特遗书》,从蒋勋的口中了解了一个叫做青春死亡美学的词,过去的我们都将死去,不论我们自杀与否。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人的每一个年纪,都应该有每一个年纪的美。记得有一个并不入流的作家说过,“愿带着一颗无染的纯洁玻璃心死去”,“在20岁的年华死去,在你们的记忆里就永远是我20岁,最美丽的样子”,这就是在简单地解释青春死亡美学。在日本文学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的死亡美学就像是樱花,我们能欣赏樱花盛开的美,我们也知道樱花落下的时候才是最美的,人的生命犹如樱花,极为脆弱,因为易逝,而显得格外的珍贵,“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美,有哪一个是我创造的呢?”我们何尝不是在用一生来绽放,来演绎自己的美。
“体”,是我们需要满足我们的生理需要;“理”,是我们需要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灵”,即灵魂,是常常被我们忽视,不去满足的东西,我们没有去修的东西。小时候,汶川地震的时候,身在异乡的你有耿耿于怀吗?显然没有。奔三了,天津爆炸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却开始触动了。你要奔三了,现实是,当你到了这个年纪,家中的祖辈,也许将不久于人世,就像歌词中写的,“总有一个人要先走”。我们开始看到各式各样的灾难报道,同龄人的各种花式自杀,有人猝死,有人直播自杀,也有人死于他杀。报道归报道,但我们总是有亲眼目睹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即害怕生,又害怕死,每天又想活得明白”,这个年纪又是有机会受一些情伤,品尝到心痛的滋味,体会到原来黛玉是死于自杀,是因为自己想不开,而抑郁而死。
没有几个人是真正豁达的,调查证明自杀的人频频集中在20岁到33岁,而且高学历者的自杀率高于普通人。读了一些书了,但是你读得还不够多,自以为了解了生活和人生。还记得放牛娃和读书人的故事吗?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是为什么,为了娶个好老婆,娶了老婆做什么,生孩子,孩子长大做什么,读书……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归纳总结,你总是能找到规律的,你觉得这样就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了,你觉得生活是如此的无趣,而关键是是,这一次的主人翁,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死神少女》是台湾以高中生自杀案件频频发生的真实故事为背景拍摄的电视剧,故事里的主人翁自杀的原因有校园霸凌,家庭压力,也有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带来的社会压力等等。每一个人都因为渡不过,而成为死神填补摇摇欲坠的奈何桥的石头。
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中,我读到了邱妙津,读了《鳄鱼手记》和《蒙马特遗书》,从蒋勋的口中了解了一个叫做青春死亡美学的词,过去的我们都将死去,不论我们自杀与否。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人的每一个年纪,都应该有每一个年纪的美。记得有一个并不入流的作家说过,“愿带着一颗无染的纯洁玻璃心死去”,“在20岁的年华死去,在你们的记忆里就永远是我20岁,最美丽的样子”,这就是在简单地解释青春死亡美学。在日本文学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的死亡美学就像是樱花,我们能欣赏樱花盛开的美,我们也知道樱花落下的时候才是最美的,人的生命犹如樱花,极为脆弱,因为易逝,而显得格外的珍贵,“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美,有哪一个是我创造的呢?”我们何尝不是在用一生来绽放,来演绎自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