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鲜为人知的“新加坡的伤口”(5)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既然视新加坡人为不值得尊重的贱民子孙,李光耀便摆出一副“受我恩惠不许忤逆”的严父姿态。他深知人性的恐惧与贪婪,因此利用他的宣传机器一再重复这种观点:“没有李光耀,就没有今天富裕的新加坡。”他还吓唬新加坡人说:“我们必须把人们收监,毋须审判。”“如果不这样做,今日国家就会灭亡。”
然而新加坡人也真的可以被忽悠,很多人居然相信李光耀如此明显的逻辑谬误。在这里李光耀犯下的是“虚假两分”的逻辑错误,他让那些头脑简单的新加坡人相信,该国只存在两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尊重人权,要么贫穷亡国。事实上,尊重人权与发展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反而是互相促进的。
◎人民的背叛与知识分子的软弱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施莱辛格曾有这样的名言:“在自由社会,焦虑驱使人民成为自由的叛徒。”在像上帝一样英明的国家领袖面前,住上了舒服组屋里的大多数新加坡人感恩戴德,他们害怕失去较为富足的生活。来自政府的谎言更容易成功,因为说谎者事先知道人们恐惧什么,希望什么,从而引导了舆论。而普通人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主流的优势舆论采取趋同行动。

鲜为人知的“新加坡的伤口”


这就形成了“沉默的螺旋”现象:心怀不满者不敢公开发表意见,不占主流的受害者及其亲属处于无助的地位,越发孤寂下去。李光耀使用各种手段打击异议人士,钳制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逼得反对派走投无路。这种对人权的压制,被一些新加坡人看作是为使社会井然有序必须付出的代价。享有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新加坡人,并未随之发展出现代化思维。
那么新加坡知识分子呢?难道他们不应该是守护人权价值、揭开历史真相的人?笔者孤陋寡闻,只能从中文出版物上一睹新加坡杰出华人知识分子的阵容。首先是《新加坡1963年的冷藏行动》一书的编者和作者傅树介,陈国防和孔莉莎等人,《我的黑白青春》的作者——林清祥的弟弟林清如。其次有挑战主流历史论述的覃炳鑫等新加坡学者。此外还有一个叫“圆切线”的批判性思想团体,那些中青年学者挖掘本国的历史,争夺由当权者独占的历史解释权。
林清祥的弟弟林清如
然而,敢于抗争的知识分子在新加坡仍然是寥若晨星。按照“圆切线”的创办者柯思仁的说法,这是因为新加坡有一个“选贤与能”制度,“这个制度长期以来为新加坡政府与相关机构吸收了大量的最优秀的人才。不过,这个制度也对民间能量的储存与发挥,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效果。”这就点明了新加坡民间知识分子力量软弱的原因。批判性思想一般是教育程度高的人所具有的,但这些人才都被执政者网罗去了。对那些优秀人才来说,体制内的利益实在太大了。

鲜为人知的“新加坡的伤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