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岳父文(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批斗下来是最无人性的残酷折磨:冰雪严冬,赤脚破冰下水挖围沟,三伏酷暑,中午烈日滚烫,一人下田复晚秧。夜里还得守夜看稻场。可怜一个白面书生,几年下来,就被脱胎换骨地改变了:脸膛黑了,手指粗了,皮肤裂了,背也过早地驼了。但没有改变的是心志,不可能改变的是精神,岳父的高贵人格依然挺直。岳父常对我慨叹:“我没有错,我没有做过对不起人民的事。当三青团文书的几天,我甚至人都没认熟,除了扫地倒茶,没做什么正式的工作。错的是我的命运,是我的命运和时代踏错了柺。”最令他心不能安的是,自己的一段无辜经历,给儿女们带来的不幸。儿女们到了读书求学的年龄,却因为自己的“四类分子”帽子,没有资格上高中,就连服兵役的义务也被剥夺了。这时,他只有以自己的苦难来弥补儿女们的缺失。他决定送老大老二去学手艺——男儿当自强,无一技之长怎样自立自强!
为此,他又遭受了更多的磨难。那些“革命”村干部在批斗时说:四类分子的儿子一个都不老老实实种田。但这时岳父是心服情愿的,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不按“革命干部”的话办事。为了儿女们未来好一点,自己受这皮肉之苦,是值得的。岳父的胸襟是宽阔的,爱心是仁厚的。1976年平凡以后,那些批斗过他的人,家遇难事,他依然诚挚相助,有些人混的狼狈,借了他的钱,至今无力偿还,他也没去追讨。亲友邻里遇到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他的慈善仁厚,令多少人在心底纪念感恩。岳父对自己的一生也表示满足:儿女们都还争气,在一方乡里受人好评,受人尊重。岳父在郝穴堤工段护堤,也是格尽职守,办事精心,深得同事的敬重和领导的称道。老来回顾人生,岳父常说:人,不管贫富贵贱,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人格,正所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富贵不能霸道,贫贱不能卑琐。
人要有一点胸怀,还要有一点追求,有一点责任。岳父一生有奋斗有追求,虽无大的建树,那是时代捉弄了他,但他做每一件事,都以负责的态度,做得很好。少年读书,他把书读得很好,成年教书,他是学校响当当的牌子教师。时代没有成就他做一个政府官员,也没让他把国文教师的角色扮演善终,时代硬生生的把一个书生、先生、文墨人改变成了一个农民!虽然历经苦难,但他负责的顺应了时势,把自己转变成了里手的庄稼汉,精通的种田手。桩桩农活,件件家务,样样副业杂活,他都比别人做得更好。岳父爱读书。一副水晶眼镜,他常用细索挂在上衣口袋里,伴随了他耕读的一生。劳动的田间地头,静谧的雨夜灯下,以至临终的病榻枕边,他没有间断过读书。也成就了他的生活境界——古圣贤们所向往仰慕的生活境界——耕读一生。书是他的另一个世界,精神的世界;读书是他的一种享受,高尚的享受。
我常常想,岳父从沙市学校的文化都市,到田家坊泥泞的乡村,六十年代的此地,无疑是落后荒僻的地方。他好不容易走出了这片荒蛮之地,而又被迫返回这片荒土。内心的挣扎抗拒我不敢想象,内心的苦涩凄楚我不曾尝试。但我知道那肯定是一个跌入悬崖的落差,肯定是一种没入黑暗的感觉。但他挺过来了,无疑是他读的书支撑了他,是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宽解了他,是孟子的心灵之道调适了他,是庄子的处世之道平和了他,是古之圣人们融合的君子之道重塑了他。他因此能彻透人生,以平和的眼光看待现实、以平和的态度对待现实。我见过许多错划成右派的人平反之后愤愤难平,形成对政府对社会的敌视。而我的岳父没有,没有耿耿于怀,没有牢骚满腹,他以天空海洋般宽大的胸怀,以平和仁慈的态度,和谐了并没善待他的人和社会。并以德报怨,资助了倒台后混得困窘的村干部,他的仁义宽厚,让那些人心生愧疚,不敢仰面正视。
为此,他又遭受了更多的磨难。那些“革命”村干部在批斗时说:四类分子的儿子一个都不老老实实种田。但这时岳父是心服情愿的,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不按“革命干部”的话办事。为了儿女们未来好一点,自己受这皮肉之苦,是值得的。岳父的胸襟是宽阔的,爱心是仁厚的。1976年平凡以后,那些批斗过他的人,家遇难事,他依然诚挚相助,有些人混的狼狈,借了他的钱,至今无力偿还,他也没去追讨。亲友邻里遇到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他的慈善仁厚,令多少人在心底纪念感恩。岳父对自己的一生也表示满足:儿女们都还争气,在一方乡里受人好评,受人尊重。岳父在郝穴堤工段护堤,也是格尽职守,办事精心,深得同事的敬重和领导的称道。老来回顾人生,岳父常说:人,不管贫富贵贱,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人格,正所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富贵不能霸道,贫贱不能卑琐。
人要有一点胸怀,还要有一点追求,有一点责任。岳父一生有奋斗有追求,虽无大的建树,那是时代捉弄了他,但他做每一件事,都以负责的态度,做得很好。少年读书,他把书读得很好,成年教书,他是学校响当当的牌子教师。时代没有成就他做一个政府官员,也没让他把国文教师的角色扮演善终,时代硬生生的把一个书生、先生、文墨人改变成了一个农民!虽然历经苦难,但他负责的顺应了时势,把自己转变成了里手的庄稼汉,精通的种田手。桩桩农活,件件家务,样样副业杂活,他都比别人做得更好。岳父爱读书。一副水晶眼镜,他常用细索挂在上衣口袋里,伴随了他耕读的一生。劳动的田间地头,静谧的雨夜灯下,以至临终的病榻枕边,他没有间断过读书。也成就了他的生活境界——古圣贤们所向往仰慕的生活境界——耕读一生。书是他的另一个世界,精神的世界;读书是他的一种享受,高尚的享受。
我常常想,岳父从沙市学校的文化都市,到田家坊泥泞的乡村,六十年代的此地,无疑是落后荒僻的地方。他好不容易走出了这片荒蛮之地,而又被迫返回这片荒土。内心的挣扎抗拒我不敢想象,内心的苦涩凄楚我不曾尝试。但我知道那肯定是一个跌入悬崖的落差,肯定是一种没入黑暗的感觉。但他挺过来了,无疑是他读的书支撑了他,是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宽解了他,是孟子的心灵之道调适了他,是庄子的处世之道平和了他,是古之圣人们融合的君子之道重塑了他。他因此能彻透人生,以平和的眼光看待现实、以平和的态度对待现实。我见过许多错划成右派的人平反之后愤愤难平,形成对政府对社会的敌视。而我的岳父没有,没有耿耿于怀,没有牢骚满腹,他以天空海洋般宽大的胸怀,以平和仁慈的态度,和谐了并没善待他的人和社会。并以德报怨,资助了倒台后混得困窘的村干部,他的仁义宽厚,让那些人心生愧疚,不敢仰面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