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诗风词韵话清明(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于是,渐渐有了郊游踏青的人,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日子里,他们三五成群,结伴同行,逶迤而行,或攀登巍峨之高山,或领略柔和之春水,趁着这怡人的春光,尽情而玩儿,缓解身心之劳顿,拭去工作之烦恼,好不舒畅。于是,有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古风,又有了“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春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的信马扬鞭春意盎然的柔情惬意。
不觉间,田间渐渐地多了农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不顾一片湿雨,不畏风雨狂恣,披着蓑戴着笠在田里播下粮食的种子,播下了一年的希望。此情此景,成就了诗人张继流传了千古的“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的绝句。正是民谚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告诫人们应抓住可贵的春光,抓紧做好一年的计划,早点安排一年的工作并为之奋斗。
这时,忙碌的人们通常回想起自己的祖先,想起那些遥远的过去,纷纷采取各种方式来祭拜那些远逝的先人,纪念那些不平凡而光荣的先烈。不论身在他乡,还是蛰居故所,他们跋山涉水,不顾远近,不理寂寥伤感的行程,烟雨苍茫的凄迷画面,顶风冒雨,挟老扶幼,蹒跚而行。来到先祖、先烈们的墓碑前,拔净一方乱草,摆下供品,点上香烛,烧上一把纸钱。表达一年来对这些长眠地下的先人们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个传统由来已久,宋人高翥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份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吟唱。可怜那“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的凄凉,面对各种不解人意而蓬勃生长的生命,骤然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不禁潸然泪下。可恨那杂草含烟,杯土带愁,千般愁绪,竟无言以对,更哪堪风雨愁煞人,念去去,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诗风词韵话清明


在清明时节扫墓时,面对生机勃勃的万物,想起荒原的逝者,无论生前何等荣光,死后却铅华尽去,朴实得与泥土为伴,长眠在山野绿水之间。此情此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发出了无奈的感慨:“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首《好了歌》,充分体现出作者那种深深的无望的人生无常之感。面对同样的清明,宋人高翥却想到“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劝人家应该及时行乐,活着时吃到的才真实的,九泉之下是一滴酒也喝不到。这话固然不错,但比起黄庭坚来,境界毕竟不高。黄庭坚则写到:“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他感叹说,虽然无论人有智愚高低,富贵贫贱,最后都逃不脱自然的规律,只剩下蓬蒿一丘,但人生的价值却大不相同,特别是有人格品质的高低之分,因此才造就了英雄与败类。
说起清明扫墓的风俗,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每个华夏子孙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关于这个传统的由来,有一个不老的传说。话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逼太子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离城出走,在流亡途中吃尽苦头。有一次,重耳饿昏了,随从中有个叫介子推的人,割下了自己的腿肉煮熟了送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年与他同甘共苦的人,惟独忘了介子推。

诗风词韵话清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