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喝酒的老科长(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等到第二天科长跟部领导告假,我们才知道他家里发生了大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昨夜的“小酌”原是科长排遣他心中的烦闷和痛苦的一种方法。
这种“小酌”,与今天的酒宴自然是无法相比,花生米当然没有夏威夷果好吃,竹笋汤也不及鸡汤涤海蚌美味,江西的“四特”酒更比不上“茅台”、“五粮液”和“人头马”高档。对于今天吃腻了肥甘的人们来说,酒桌上的香肠是无人问津的,可是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菜已经算是很“高级”的了,谁能找到一点香肠下酒,那已是“超级”的享受。那个时候,连买几块豆腐都凭票证供应,香肠可是难得一见的稀罕货。这些好吃的香肠,是他妻子和孩子平时不舍得吃肉,把大半年的肉票积攒下来,等到冬天气候冷了,把肉买回来剁碎,和上调料,自己动手灌制、晒干,并从老远的湖州老家带来给科长留下的,而科长每每拿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记得那晚上的小竹笋汤不够喝,科长又把那半袋竹笋倒进锅里,加上水,放上点盐巴味精,让大家喝了个够。我敢说,如今的三鲜汤、龙凤汤,什么汤也比不上那个晚上,我们科长做的小竹笋汤美味。如今,我们常出入装修豪华的酒楼宴饮,但没有哪一次能比得上那个深夜,我们围坐在科长身边,在宿舍外的鹅卵石路面上的小酌,它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使我至今难忘。每有老战友来榕,只要谈起独立师那段时间的生活,我就会想起那次仲夏夜的小酌,想起小竹笋汤,想起我们好酒的老科长。
我们科长才思敏捷,文章很棒,字写得既好又快。
我们科长安心部队,工作敬业,真可谓无私奉献。
科长有妻小家室,却很少因为家中有什么事而告假或耽误过工作,好像他的家永远都是“万事顺意”,我也从没有见过他郁闷忧愁过,情绪低落过,好像他还是“少年不知愁滋味”,除了工作,他总爱和我们这些嘴上没毛的人乐在一起,或者在一块小酌几杯。
其实,科长并非无忧无愁,也有他的困难和烦恼。他的漂亮贤淑的妻子是湖州一家国营丝织厂的挡车工,一天三班倒不说,她一个人还带着孩子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想想吧,一个女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又要带孩子又要上夜班,这有多艰难,当丈夫的能不牵肠挂肚吗?更令科长放心不下的是妻子消瘦孱弱的身体,由于长年累月站立工作,加上餐无定时,工作辛苦闹了个胃下垂的毛病。科长曾动员妻子调动随军,可妻子问他“两边的老人谁来照顾”?科长也想过自己早点转业,可不等自己开口,领导上先给他打招呼,“你是共产党员要服从部队建设的需要。”,作为共产党员的科长,既然组织上发了话,部队需要,国防建设需要,他还能说什么呢。
就这样,一个1951年入伍的老兵,结婚后一直过着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年复一年,一个南来,一个北往,好不容易积赚下来的几个钱,科长说“都花在火车路上了”。因为妻子在湖州住的是工厂里照顾分配的集体宿舍,每次老科长回去和爱妻“牛郎织女”相会时,都得到附近的小街上临时租一间房子住。后来老科长到了福州军区当上宣传部副部长,再后来,福州与南京两大军区合并时,他到南京当了《战友报》的总编和社长。我借着公出的机会,曾去看过他一次,见老科长仍是孤身一人在南京,我问他何以还在做“牛郎织女”,不把老伴弄到南京来?他说老人前年刚走,如今自己也快到“站”了,“等退休了再回家团聚吧。”
这种“小酌”,与今天的酒宴自然是无法相比,花生米当然没有夏威夷果好吃,竹笋汤也不及鸡汤涤海蚌美味,江西的“四特”酒更比不上“茅台”、“五粮液”和“人头马”高档。对于今天吃腻了肥甘的人们来说,酒桌上的香肠是无人问津的,可是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菜已经算是很“高级”的了,谁能找到一点香肠下酒,那已是“超级”的享受。那个时候,连买几块豆腐都凭票证供应,香肠可是难得一见的稀罕货。这些好吃的香肠,是他妻子和孩子平时不舍得吃肉,把大半年的肉票积攒下来,等到冬天气候冷了,把肉买回来剁碎,和上调料,自己动手灌制、晒干,并从老远的湖州老家带来给科长留下的,而科长每每拿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记得那晚上的小竹笋汤不够喝,科长又把那半袋竹笋倒进锅里,加上水,放上点盐巴味精,让大家喝了个够。我敢说,如今的三鲜汤、龙凤汤,什么汤也比不上那个晚上,我们科长做的小竹笋汤美味。如今,我们常出入装修豪华的酒楼宴饮,但没有哪一次能比得上那个深夜,我们围坐在科长身边,在宿舍外的鹅卵石路面上的小酌,它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使我至今难忘。每有老战友来榕,只要谈起独立师那段时间的生活,我就会想起那次仲夏夜的小酌,想起小竹笋汤,想起我们好酒的老科长。
我们科长才思敏捷,文章很棒,字写得既好又快。
我们科长安心部队,工作敬业,真可谓无私奉献。
科长有妻小家室,却很少因为家中有什么事而告假或耽误过工作,好像他的家永远都是“万事顺意”,我也从没有见过他郁闷忧愁过,情绪低落过,好像他还是“少年不知愁滋味”,除了工作,他总爱和我们这些嘴上没毛的人乐在一起,或者在一块小酌几杯。
其实,科长并非无忧无愁,也有他的困难和烦恼。他的漂亮贤淑的妻子是湖州一家国营丝织厂的挡车工,一天三班倒不说,她一个人还带着孩子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想想吧,一个女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又要带孩子又要上夜班,这有多艰难,当丈夫的能不牵肠挂肚吗?更令科长放心不下的是妻子消瘦孱弱的身体,由于长年累月站立工作,加上餐无定时,工作辛苦闹了个胃下垂的毛病。科长曾动员妻子调动随军,可妻子问他“两边的老人谁来照顾”?科长也想过自己早点转业,可不等自己开口,领导上先给他打招呼,“你是共产党员要服从部队建设的需要。”,作为共产党员的科长,既然组织上发了话,部队需要,国防建设需要,他还能说什么呢。
就这样,一个1951年入伍的老兵,结婚后一直过着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年复一年,一个南来,一个北往,好不容易积赚下来的几个钱,科长说“都花在火车路上了”。因为妻子在湖州住的是工厂里照顾分配的集体宿舍,每次老科长回去和爱妻“牛郎织女”相会时,都得到附近的小街上临时租一间房子住。后来老科长到了福州军区当上宣传部副部长,再后来,福州与南京两大军区合并时,他到南京当了《战友报》的总编和社长。我借着公出的机会,曾去看过他一次,见老科长仍是孤身一人在南京,我问他何以还在做“牛郎织女”,不把老伴弄到南京来?他说老人前年刚走,如今自己也快到“站”了,“等退休了再回家团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