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言,那些年这些年(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父亲买回来递给我,我就像拿着个怪物似的,小心翼翼的吃,因为太久的没有食欲,似乎还不大喜欢这个东西,以前也不乏看见它远远的,就是没有尝试又偏执的不想去吃。咬了一点很甜,再深咬一下有点酸,混在嘴里酸酸甜甜,越吃越快,一会吃没了,父亲在一边看着我笑了。吃了那个东西就想吃饭,后来的后来,吃上瘾了。因为是农村卖的很少,都是一些老人,骑着自行车,一个木杆草把子绑在车架上,沿街叫卖。那时候的糖葫芦很简单,就单一的山楂有的去核,有的不去核。要是遇不上沿街叫卖的,父亲就去镇上,隔三差五的去给我买,直到儿子出生。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东北地区被叫作糖梨膏,在天津被叫作糖墩儿,在安徽凤阳被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后来儿子出生后还是喜欢吃,原来糖葫芦还有个典故呢。南宋光宗皇帝名赵惇,年号为“绍熙”。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儿子四个月后,我去了外地打拼,也就离开了父亲。父亲在我的眼里是个书生,琴棋书画都会,虽然不算精通。可我对书生是很排斥的,总感觉百无一用是书生。文革时期,和他在一起的发小同学都参军出去了,其能力还都不如父亲,可是后来他们都成了干部,开着车子回来看望父亲。到后来的这种结果,我不知道父亲有没有后悔过,后来听母亲说,父亲是为她留下的。农村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出路,当兵出去的那些人后来都混好了。也许江山美人真的没有孰轻孰重,父亲的选择也许是认为值得。
那些年,日子很苦。父亲的笔墨杆子,在发红的25°的灯泡下,也淋漓尽致的把中国的水墨画,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众多的邻里乡亲的厅堂之上,我们当地叫做“中堂”画,类似现在的客厅屏风之类的,那个时候的村里,屋里都是土墙,这画是一家的脸面。年底的时候,是相亲们买画最多的时候,新年了添“新”。父亲用整个冬天的闲置时间,画好的一箱子的画,在集市上出售,养活了他的妻儿老少一家人,尽管日子还是那么的拮据。
一把木琴是家里一件最值钱的奢侈品,也是村里唯一上档次的乐器。父亲会在黄昏时候,坐在屋门口的土台子上,拨弄他的世界,那个时候我很小,小到不懂那是乐器,只知道它会响。后来生活越来越难,父亲几乎不再弹琴,曾几何时,那琴成了我们的玩具,被母亲忙碌的身影用烧火的“火棍”指导我们去抚弄。日子无以形容,不是不呵护,只是那个时候,只能做了那个时候......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东北地区被叫作糖梨膏,在天津被叫作糖墩儿,在安徽凤阳被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后来儿子出生后还是喜欢吃,原来糖葫芦还有个典故呢。南宋光宗皇帝名赵惇,年号为“绍熙”。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儿子四个月后,我去了外地打拼,也就离开了父亲。父亲在我的眼里是个书生,琴棋书画都会,虽然不算精通。可我对书生是很排斥的,总感觉百无一用是书生。文革时期,和他在一起的发小同学都参军出去了,其能力还都不如父亲,可是后来他们都成了干部,开着车子回来看望父亲。到后来的这种结果,我不知道父亲有没有后悔过,后来听母亲说,父亲是为她留下的。农村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出路,当兵出去的那些人后来都混好了。也许江山美人真的没有孰轻孰重,父亲的选择也许是认为值得。
那些年,日子很苦。父亲的笔墨杆子,在发红的25°的灯泡下,也淋漓尽致的把中国的水墨画,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众多的邻里乡亲的厅堂之上,我们当地叫做“中堂”画,类似现在的客厅屏风之类的,那个时候的村里,屋里都是土墙,这画是一家的脸面。年底的时候,是相亲们买画最多的时候,新年了添“新”。父亲用整个冬天的闲置时间,画好的一箱子的画,在集市上出售,养活了他的妻儿老少一家人,尽管日子还是那么的拮据。
一把木琴是家里一件最值钱的奢侈品,也是村里唯一上档次的乐器。父亲会在黄昏时候,坐在屋门口的土台子上,拨弄他的世界,那个时候我很小,小到不懂那是乐器,只知道它会响。后来生活越来越难,父亲几乎不再弹琴,曾几何时,那琴成了我们的玩具,被母亲忙碌的身影用烧火的“火棍”指导我们去抚弄。日子无以形容,不是不呵护,只是那个时候,只能做了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