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父亲(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父亲的天赋体现在很多方面。在省城任教期间,全校的音乐体育课都是他一人承担的。我不知道从农村走出的他,如何做到几乎琴棋书画,样样拿的出手。就拿乐器来讲,手风琴,风琴,二胡,但凡那个时候学校能见到的,他都能上手。作为家中最受宠爱的小女儿,伴着父亲的二胡唱着“洪湖水,浪打浪”,在我的成长时期,俨然是那个乡村的一道风景。
在体育方面,父亲的天赋同样令人匪夷所思,在省城教书的时候,他是国家业余二级运动员,尤其擅长篮球和乒乓球,还担任各类运动会的裁判。58年困难时期,父亲将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的奶奶接到省城,就是借着作裁判的机会,才将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奶奶,奶奶后来活到了90岁高龄。后来父亲从省城调回到老家乡村中学(我始终不明其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带领的学校篮球队,活跃在县里各项体育赛事中,并有着骄人的成绩。至于乒乓球,我只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我上大学时,假期回到父亲任校长的学校,和其他老师聊起来,父亲仍然是那个中学的冠军,那时的父亲已经50多岁,快要退休了。
作为人民教师的父亲,其教学自是成绩斐然。记忆中父亲教过的班级,在全县的统考中没有出过前三名,从物理化学到历史地理,家中最多的就是父亲得的各类奖品,各种茶缸,脸盆,毛巾,毛巾被,林林种种,父亲得奖在我的儿时记忆中司空见惯,自然得犹如每天的吃饭穿衣。
但作为教学骨干的父亲的仕途却很是艰辛,起初是因为有个姑姑的地主成份,不能够入党,好多年父亲都被笼罩在这个阴影之下。后来,乡镇(那时叫公社)中学的校长因忌惮父亲的才华,始终不给父亲任何机会。但珍珠即使埋在沙中,迟早也是会发光的,县教育局直接任命父亲到乡镇下属的一所中学作校长。在父亲任职的几年中,该校的升学率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来找父亲把孩子转到该校的家长挤破了门槛。作为校长的千金,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该中学,也是父亲当年最最欣慰的事吧。后来父亲又转任几所学校,成绩都是很突出的。虽然他在仕途上没有更高的发展,但当年县里的教育界,名望能高过父亲的没有几人,父亲的名字犹如那时教育界的导向标,引来无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追随。
父亲的优秀和人格魅力,使其在任何时期都有着众多的追随者,朋友子弟向来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更有知己好友冒着雨,步行几公里到我家,只为能一起对酒当歌。
父亲从来没有在儿女面前提起过他的感情生活,他是从省城回到家乡中学后与母亲结婚的。成长在解放前殷实之家的母亲,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在那个遍地白丁的年代,母亲居然读到了初中毕业,她虽然一生都生活在鲁西北平原的乡下,但她绝非农家普通的农妇。我们家女儿多聪慧善良且能干,应该都是与母亲的教养分不开的。她和父亲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对父亲一见倾心的,家里为数不多的老照片,有一张是他们刚结婚时照的,以现在的审美观点来看,那依然是一对丽人。
在体育方面,父亲的天赋同样令人匪夷所思,在省城教书的时候,他是国家业余二级运动员,尤其擅长篮球和乒乓球,还担任各类运动会的裁判。58年困难时期,父亲将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的奶奶接到省城,就是借着作裁判的机会,才将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奶奶,奶奶后来活到了90岁高龄。后来父亲从省城调回到老家乡村中学(我始终不明其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带领的学校篮球队,活跃在县里各项体育赛事中,并有着骄人的成绩。至于乒乓球,我只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我上大学时,假期回到父亲任校长的学校,和其他老师聊起来,父亲仍然是那个中学的冠军,那时的父亲已经50多岁,快要退休了。
作为人民教师的父亲,其教学自是成绩斐然。记忆中父亲教过的班级,在全县的统考中没有出过前三名,从物理化学到历史地理,家中最多的就是父亲得的各类奖品,各种茶缸,脸盆,毛巾,毛巾被,林林种种,父亲得奖在我的儿时记忆中司空见惯,自然得犹如每天的吃饭穿衣。
但作为教学骨干的父亲的仕途却很是艰辛,起初是因为有个姑姑的地主成份,不能够入党,好多年父亲都被笼罩在这个阴影之下。后来,乡镇(那时叫公社)中学的校长因忌惮父亲的才华,始终不给父亲任何机会。但珍珠即使埋在沙中,迟早也是会发光的,县教育局直接任命父亲到乡镇下属的一所中学作校长。在父亲任职的几年中,该校的升学率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来找父亲把孩子转到该校的家长挤破了门槛。作为校长的千金,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该中学,也是父亲当年最最欣慰的事吧。后来父亲又转任几所学校,成绩都是很突出的。虽然他在仕途上没有更高的发展,但当年县里的教育界,名望能高过父亲的没有几人,父亲的名字犹如那时教育界的导向标,引来无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追随。
父亲的优秀和人格魅力,使其在任何时期都有着众多的追随者,朋友子弟向来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更有知己好友冒着雨,步行几公里到我家,只为能一起对酒当歌。
父亲从来没有在儿女面前提起过他的感情生活,他是从省城回到家乡中学后与母亲结婚的。成长在解放前殷实之家的母亲,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在那个遍地白丁的年代,母亲居然读到了初中毕业,她虽然一生都生活在鲁西北平原的乡下,但她绝非农家普通的农妇。我们家女儿多聪慧善良且能干,应该都是与母亲的教养分不开的。她和父亲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对父亲一见倾心的,家里为数不多的老照片,有一张是他们刚结婚时照的,以现在的审美观点来看,那依然是一对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