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1960。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一九六年,那是一个闰年。 那一年,中国遭遇了大饥荒;那一年,前苏联停止了对华援助;那一年,也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开始, 那一年,我父亲出生了。但,这一切的发生,显然也是他没预料到的。 ——— 题记 小时候,父亲是我的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有疑问的时候总会从他那里得到相应的解释。但和父亲坐下来单独的聊天却不多。长大了点,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每次回家,更愿意和他小坐一番,听他讲一些他过去的事。 小学三年没读完的他,就辍学了。在那个迫于生计的困难时期,是正常不过的事了。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在我心里他仍然是一位很有文化的长者。在不经意的谈话中,总能发觉到他的卓识与幽默。 父亲原本做的是木匠,后来又转型学了木雕。若要说清他做过的工种,那将是一份还有“十万字”截稿的非凡履历。
从十多岁起,他卖过水果、编过鸟笼、捕过蟹螺、挖过煤矿、摆过小摊、做过批发、当过搬运工、也有在雕刻厂当过几年“师傅”的经历。曾听父亲讲过,这木雕工艺从太爷爷起传下来的,算是祖业。当年的太爷爷,也曾借着这门手艺拥有多家沿街店铺。太爷爷把手艺传授给了爷爷和他的几个兄弟,爷爷又把它传授给了父亲和他的几个兄弟。但时过境迁,年轻一代不再接手,这门老手艺也伴随时代的冲击而慢慢被机械化所替代。 在父亲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有限,常年粮食供应不足。想吃饱一回鱼肉,或者嗑上一把瓜子儿、花生,只能等到春节来临的时候。布匹也比较紧张,新衣服也只有年关才穿。即使到了年关“人人有份”,也要排起长龙,耐心等待,凭本供应。每当公社按户分肉时,面对供应有限的猪肉,大多家庭更愿选择肥肉,那一小口肥肉,往大铁锅沿抹上一圈,算是相当有油水的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