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老家门口唱大戏(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碰到打把势卖艺的,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往往会停下来不走,死活要看上一阵子。二黑水大戏多以评剧为主,属于县评剧团下乡演出的那种。一般在正月演出,正是农闲时节,人们有的是时间。县评剧团的演员不是特别多,就那么几个人,有的一人会扮作几角,反复出场。我对于其中一个女的印象特别深,现在仍然存在依稀的影像。人长得很漂亮,大个,唱旦角,不知道叫什么名。有时候会偶尔客串一下龙套。每到演出开始的时候都很兴奋,唱词当然是听不懂的,只是一直在寻找那个女旦,直到她出场为止。大戏除了评剧,偶尔也会演出京剧,是从赤峰请京剧团请的,档次非常高,从灯光、服装、道具以及演员的功底,明显比评剧高出一块。很喜欢演员身上花花绿绿的戏装,尤其是武生,身披铠甲,背插护背旗,手擎长枪,特别威武。另外对打过程中,也没有太多的唱腔,能够满足孩子基本的虚荣心理。
印象最深的,还有那些会翻跟头的兵卒。评剧团的演员功底有限,没有太多的跟头动作。倒是赤峰京剧团的那些演员,在台上变着花样翻跟头,每到这时,都会引起观众的一片喝彩。记得不错的话,一个兵卒在台上翻空心跟头,台下观众齐声数,一共翻了三十多个。不喜欢演员哼哼呀呀地唱,一来听不懂唱词,二来时间过长,没有武打来得痛快。长大后才明白,那才是戏剧中的精华所在,孩子们当然不懂。很奇怪那些老年人,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听起戏来津津有味,满脸的褶子放佛都要散开。戏曲唱词是很深奥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知道老年人如何做到听得清楚明白。或许他们可以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猜个大概,即使是现在,如果没有字幕的提示,我仍然无法听出唱词的真正内容。或许,这也是戏曲文化传承的危机所在吧。三对于大戏,我还算是有点兴趣的孩子。黑水唱大戏,抑或村里唱皮影,我都会坐在地上煞有其事地看。

老家门口唱大戏


其他孩子则会绕到戏台子后面,看演员怎样候场,或者一帮孩子聚到一起,嘻嘻哈哈地打闹一阵,博得大人们的善意呵斥。戏是应该用心去听的,对我而言,则纯粹是看了。演员的脸蛋、服装,精彩的武打动作,都是我勉强看下去的动力。精神生活的匮乏,也只能靠这些国粹来进行弥补了。家里大人多,爷爷、奶奶、爸爸都爱看戏,我是家里的独子,因此,每到唱戏时候,都要带上我。可能骨子里也真有着爱好戏曲的基因,能够坐下来耐心听一会,尽管有些盲目,或者纯粹是凑热闹。对于古典文学一直情有独钟,是不是源于戏曲的启蒙,没有具体研究过。戏曲中古典韵味十足的唱词,现在听起来,的确是亲切得很。戏剧曲目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唱词应该没有太大的改变,就像诗词曲赋,传承千年而一直不朽,就是这个道理。听影跟着奶奶,因为影台子就在家门口附近;看戏跟着爷爷,需要步行五里去黑水。
每到唱大戏的时候,都会在大队部门口贴上通知。通知是粉红纸,上面用毛笔字写着演出曲目。同时,大队的喇叭也会适时广播。喇叭声音很大,全大队的人都能听到。大戏一年也就演出那么一两回,比电影珍稀得多,因此,正常情况下,人们都会走着或坐大车去看的。满道熙熙融融的人流,确实是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景观。正常情况下,大戏一天要演三场,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场,而尤以晚上演出最为精彩。上午或者下午演出结束后,家境不错的人通常不回家,直接在集上买点油条、馒头之类的充饥。吃完后,就搬着小板凳或者从周围拣一些砖头子占座。家境不好的人则步行回家,吃完午饭或者晚饭后再来。那个时代的人可爱,可爱得纯真、透明。虽然物质生活很贫瘠,但是精神世界却很充实,谁说不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呢。四说实话,我是不太愿意跟着爷爷看戏的,太不自由,很多好玩的地方都不能去。

老家门口唱大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