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不难,唯嫌捡择”人生哲理(11)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无分别则无欲望,无欲无求还有何放不下呢?还会有烦恼和妄念吗?当你平等心升起的时候,无执着,无烦恼,无妄念时,清静之心也自然生成。当你心里还有十法界之障碍时,你就被十法界所障。当你真正放下十法界之分别时,展现在你面前的不正是佛的一真法界吗?
四、佛魔平等
有些佛教徒可能刚看到这个题目就开始有异议了。魔是佛的对立面,佛与魔怎么能平等呢?其实,佛与魔也是一不是二。
妙善在未开悟之前也和许多修佛人一样,认为自己是在修佛,凡是外界干扰障碍我的都是魔。甚至家庭亲属不支持自己修行的,也认为是魔,是外界的魔来帮自己磨性,开悟之后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魔是从哪来的,魔由心生,魔与佛一样,都是宇宙本性里的自然显现。魔与佛也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佛又是魔,当你的心清静无为时,符合了佛性,此时你即是佛。当你的心烦恼、执着、偏执一方、瞋恨发怒时,此时你又是魔。因此,佛与魔都是你本性的显现,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既然魔与佛都来自你的心,是一体所生,当然是平等无分别的。如果从真我本性的角度来讲,佛魔都是心里生出的一种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都是虚妄假相,又有何分别呢?从这个角度上讲,佛魔也是平等的。
继而分析佛与魔的作用,当然他们也是相互衬托、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作用。修行人常讲“小魔成小佛,大魔成大佛,无魔不成佛”。可见要想修成佛,必须魔来磨。每个修行人都可以回忆一下,如果没有病魔、灾魔、烦恼魔、生死魔来磨你,你能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吗?在你修行路上,哪一分清静的产生,哪一分定力的成就,不是魔来助你的?相反,在你修行路上,心魔逐渐被降伏,在减少,又何尝不是佛对魔的度化。魔与佛都是你的心在相互转化,当你中道行的时候,即显现为佛,偏左偏右的时候即显现为魔。当一个人修行到较高层次的时候,心如果稍偏一点,则会产生更大的魔力。因此,古大德所谓的“德高才能功高”,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你功高而又德不稳定的时候,心稍偏一点,造业极大,又抵消了你所修的功德,这正是修行中所谓的“火烧功德林”。
所以说:“德高才能功高”。
《西游记》虽是描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实际上是在描述一个修行者的修行过程。修行路上九九八十一难,难难都有魔来挡道。你仔细想想,那些魔都是从哪来的?都来自于佛的身边,寓意着佛与魔同出一处,本心所现。同时又寓意着“无魔不成佛”的深奥之理。
四、佛魔平等
有些佛教徒可能刚看到这个题目就开始有异议了。魔是佛的对立面,佛与魔怎么能平等呢?其实,佛与魔也是一不是二。
妙善在未开悟之前也和许多修佛人一样,认为自己是在修佛,凡是外界干扰障碍我的都是魔。甚至家庭亲属不支持自己修行的,也认为是魔,是外界的魔来帮自己磨性,开悟之后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魔是从哪来的,魔由心生,魔与佛一样,都是宇宙本性里的自然显现。魔与佛也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佛又是魔,当你的心清静无为时,符合了佛性,此时你即是佛。当你的心烦恼、执着、偏执一方、瞋恨发怒时,此时你又是魔。因此,佛与魔都是你本性的显现,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既然魔与佛都来自你的心,是一体所生,当然是平等无分别的。如果从真我本性的角度来讲,佛魔都是心里生出的一种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都是虚妄假相,又有何分别呢?从这个角度上讲,佛魔也是平等的。
继而分析佛与魔的作用,当然他们也是相互衬托、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作用。修行人常讲“小魔成小佛,大魔成大佛,无魔不成佛”。可见要想修成佛,必须魔来磨。每个修行人都可以回忆一下,如果没有病魔、灾魔、烦恼魔、生死魔来磨你,你能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吗?在你修行路上,哪一分清静的产生,哪一分定力的成就,不是魔来助你的?相反,在你修行路上,心魔逐渐被降伏,在减少,又何尝不是佛对魔的度化。魔与佛都是你的心在相互转化,当你中道行的时候,即显现为佛,偏左偏右的时候即显现为魔。当一个人修行到较高层次的时候,心如果稍偏一点,则会产生更大的魔力。因此,古大德所谓的“德高才能功高”,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你功高而又德不稳定的时候,心稍偏一点,造业极大,又抵消了你所修的功德,这正是修行中所谓的“火烧功德林”。
所以说:“德高才能功高”。
《西游记》虽是描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实际上是在描述一个修行者的修行过程。修行路上九九八十一难,难难都有魔来挡道。你仔细想想,那些魔都是从哪来的?都来自于佛的身边,寓意着佛与魔同出一处,本心所现。同时又寓意着“无魔不成佛”的深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