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旁观者的浅见生活感悟(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既便残存了一些,最后也被中国人所固有的功利性,适用性及目的性抹杀得荡然无存。
例如:美妙的琴声让你听得如痴如醉,你不禁会对自己说:“什么时侯我也能弹出这么美的声音该有多好!”多么单纯而又美好的愿望!所以,父母要求你学琴,你欣然答应了。渐渐地,你发现父母及周围的亲戚朋友对你的琴声根本不关心,他们更在乎的是你考了几级。有了这个硬性指数为比较,孩子孰强孰弱便能一目了然。悦耳的琴声只偶尔在party上为父母长脸派上了用场。学琴的更大的意义在于铸造自己与父母的社会形象罢了。自己学琴的初衷是有多么幼稚可笑。感叹的同时,你那刚刚滋生起的一些对学琴的兴趣也不觉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剩下的,你是为了完成一项使命而学,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学,为了让家长以自己为荣而学……你单单不是为了你的心而学。或许,你能够掌握一些精湛的琴技,但你永远成为不了一个琴师。
父母与孩子间的疏导不顺畅还体现在家长总是以主宰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他们从来都是用‘让’或‘要’,而很少用‘想’或‘愿’等字眼来使唤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必须做的事。容不得有丝毫的商量余地。他们从未想过,也不愿去问问孩子是否愿意顺着他们画出的道道走下去。他们心安理得地迫使子女去做有违自己心愿的事,想当然地认为:小一辈的心思与自己是相通的。他们或早或晚都会认可接纳自己的想法,并能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儿女们将来会知道的”。这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最好的令辞。孩子早以习惯了父母的这种强势。他们的心情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对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感激不尽,不忍心因为自己而使父母伤心失望。但又不甘心做父母手下的木偶任他们隨意摆布。
更无奈于由于自己经济上的不独立,思想上的不成熟而必需依附于家长的状况。在同父母与自己的抗争和妥协中找到一些平衡点以应付错中复杂的矛盾。这是他们的过人之处,智慧所在。
中国教育的另一个奇特现象是:尽管父母的背景阶层迥然不同,但他们管束孩子的理念是何其相似!只要顺乎潮流,应和需求,都被认为是利己利家利国的事,让孩子去学去做总不至于边缘化,是万无一失的正确选择。(尽管他们并没有悟出这其中的道道,也没考虑到孩子的自身条件,顾及到他们的喜好和感受)。有一段是“大学热”,高考班复习资料纷纷而至。有一阵是“出国热”,‘英语角’,托福班随处可见。有一时是IT热,化学博士转学计算计也不足为奇。现如今是“经商热”,大大小小的公司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步调何等的一致,让人叹为观止。这股思潮袭卷而来,得利得弊,各有人在。对于我来说,应该说是这追潮流的最大的受害者。
我从小酷爱写作,自认为在这方面也有几分天赋。若施予培植,是有所发展的。虽成不了名垂千史的大作家,至少可以以写字为生。随我所好而度日,岂不乐哉?可父母却让我去学我最不善长的数理化。因为那是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写东西这玩意是很虚很空的,既抓不到利,又摸不着钱,更成不了名。甚至是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职业,远不如考个大学,求得一份稳定而又高收的工作来得实在。我是纽不过爸妈的意愿。到头来,我的数理化没整明白,自己的作家梦也早就丢到了爪洼岛。
例如:美妙的琴声让你听得如痴如醉,你不禁会对自己说:“什么时侯我也能弹出这么美的声音该有多好!”多么单纯而又美好的愿望!所以,父母要求你学琴,你欣然答应了。渐渐地,你发现父母及周围的亲戚朋友对你的琴声根本不关心,他们更在乎的是你考了几级。有了这个硬性指数为比较,孩子孰强孰弱便能一目了然。悦耳的琴声只偶尔在party上为父母长脸派上了用场。学琴的更大的意义在于铸造自己与父母的社会形象罢了。自己学琴的初衷是有多么幼稚可笑。感叹的同时,你那刚刚滋生起的一些对学琴的兴趣也不觉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剩下的,你是为了完成一项使命而学,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学,为了让家长以自己为荣而学……你单单不是为了你的心而学。或许,你能够掌握一些精湛的琴技,但你永远成为不了一个琴师。
父母与孩子间的疏导不顺畅还体现在家长总是以主宰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他们从来都是用‘让’或‘要’,而很少用‘想’或‘愿’等字眼来使唤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必须做的事。容不得有丝毫的商量余地。他们从未想过,也不愿去问问孩子是否愿意顺着他们画出的道道走下去。他们心安理得地迫使子女去做有违自己心愿的事,想当然地认为:小一辈的心思与自己是相通的。他们或早或晚都会认可接纳自己的想法,并能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儿女们将来会知道的”。这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最好的令辞。孩子早以习惯了父母的这种强势。他们的心情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对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感激不尽,不忍心因为自己而使父母伤心失望。但又不甘心做父母手下的木偶任他们隨意摆布。
更无奈于由于自己经济上的不独立,思想上的不成熟而必需依附于家长的状况。在同父母与自己的抗争和妥协中找到一些平衡点以应付错中复杂的矛盾。这是他们的过人之处,智慧所在。
中国教育的另一个奇特现象是:尽管父母的背景阶层迥然不同,但他们管束孩子的理念是何其相似!只要顺乎潮流,应和需求,都被认为是利己利家利国的事,让孩子去学去做总不至于边缘化,是万无一失的正确选择。(尽管他们并没有悟出这其中的道道,也没考虑到孩子的自身条件,顾及到他们的喜好和感受)。有一段是“大学热”,高考班复习资料纷纷而至。有一阵是“出国热”,‘英语角’,托福班随处可见。有一时是IT热,化学博士转学计算计也不足为奇。现如今是“经商热”,大大小小的公司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步调何等的一致,让人叹为观止。这股思潮袭卷而来,得利得弊,各有人在。对于我来说,应该说是这追潮流的最大的受害者。
我从小酷爱写作,自认为在这方面也有几分天赋。若施予培植,是有所发展的。虽成不了名垂千史的大作家,至少可以以写字为生。随我所好而度日,岂不乐哉?可父母却让我去学我最不善长的数理化。因为那是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写东西这玩意是很虚很空的,既抓不到利,又摸不着钱,更成不了名。甚至是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职业,远不如考个大学,求得一份稳定而又高收的工作来得实在。我是纽不过爸妈的意愿。到头来,我的数理化没整明白,自己的作家梦也早就丢到了爪洼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