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想而生(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一个人对人生的执著与对某一件事的执著是有区别的,对人生的执著,是要你有准备,坚持为人生的美好而奋斗是你的责任,坚信经过努力,你能改变现状,超越自己。而对具体某一件事的执著,就应该换另外一种态度。有人说为了梦想而生是悲哀的,然而我却甘愿为梦想而生。
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句话:在现实面前不低头是人生的悲剧。至今我也仍在思考,低下头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结果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中国影片。随后我又有意识地看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的一些影片,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感觉:我的事业在中国。只有到北京,才能圆我的电影梦,我要拍出优秀的中国电影。
然而,我心中一直诚惶诚恐,北京能否接纳我,当时我是个只会说“你好”“辛苦了”的“老外”,我怀疑我能否被这个伟大国度的文化所认同。当时,我已28岁,有人说我在冒险,其实从离开美国的那一瞬间,我就开始了我的冒险生涯。我,只有前进,没有犹豫。
1995年9月,我来到北京,我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啊!兴奋、激动、好奇。看到生活方式不同于纽约、东京的北京人,我感到一种天然的亲切。我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一边学习汉语,一边学习电影知识,同时选修导演系和摄影系的课程。每周还要到北京师范大学上课,这时也开始出差,四处取经,遍访中国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局,我向厂长们了解中国电影的最新动向及走势。那时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一想到我现在正在干自己想干的事,我
心中只有兴奋,没有疲劳。就这样,八九个月过去,我的汉语进步很快,这得感谢我那帮影视界的哥们儿和北京的出租车司机。
1996年6月,我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公司开始注册,并且开始招人。我庆幸自己招募了一群年轻有才华的人,公司里除了我,全部是二十出头,肯吃苦又具有团队精神的年轻人,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拍出好看的电影。这时我开始找剧本,包括各地寄来的、朋友介绍的和自己创作的,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剧本大约有200多个。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所有的剧本都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查字典,饿了就吃方便面。那期间,我的汉语水平又提高了一大块,看过之后,觉得没有一个本子特别吸引我,最后决定只能我自己亲自来想。那时,我常和张阳、老周、晓枫等一些年轻的圈内人士交流,许多好的点子都是在喝酒吃饭时聊出来的。
和许多人探讨之后。我们认为中国电影观众主要介于16岁到35岁之间,其中家庭主妇不看电影,她们只看电视剧,具体地说,应该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我们要的就是这批观众。农村题材的,我们不拍,年轻人已经看烦了。古装戏我们不拍,太多太滥了。我们选择了城市青年题材。爱情,离青年人最近。我们的第一部影片要以此为主题。
那时我有一个初步想法,我要拍5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都是年轻人的,正好张阳写了一个剧本。里边也有一些好的点子。有一天晚上,我请张阳出来喝酒,和他谈了这个想法,他认为很好,建议分为5个年龄段,有初恋、热恋、婚后生活、离婚、黄昏恋,我一听就同意了。原来的想法比较简单,觉得找5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不会很困难。我们请了4位编剧,每个人写一个故事,原计划一两个月写出来,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每个15分钟的故事,要有开头、过程、结尾,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拍得比较深刻,比较有意义,其实很难,再将5个故事连起来,难度更大。剧本开始写了。4位编剧、张阳、我每个星期一、三、五、六都要开会,我反对自己有一个想法,让别人去写,这样不合理,我们要一起研究,谈各自的想法,共同交流。公司的事情很顺利,公司注册了,投资方也找到了,就是剧本出不来。
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句话:在现实面前不低头是人生的悲剧。至今我也仍在思考,低下头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结果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中国影片。随后我又有意识地看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的一些影片,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感觉:我的事业在中国。只有到北京,才能圆我的电影梦,我要拍出优秀的中国电影。
然而,我心中一直诚惶诚恐,北京能否接纳我,当时我是个只会说“你好”“辛苦了”的“老外”,我怀疑我能否被这个伟大国度的文化所认同。当时,我已28岁,有人说我在冒险,其实从离开美国的那一瞬间,我就开始了我的冒险生涯。我,只有前进,没有犹豫。
1995年9月,我来到北京,我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啊!兴奋、激动、好奇。看到生活方式不同于纽约、东京的北京人,我感到一种天然的亲切。我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一边学习汉语,一边学习电影知识,同时选修导演系和摄影系的课程。每周还要到北京师范大学上课,这时也开始出差,四处取经,遍访中国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局,我向厂长们了解中国电影的最新动向及走势。那时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一想到我现在正在干自己想干的事,我
心中只有兴奋,没有疲劳。就这样,八九个月过去,我的汉语进步很快,这得感谢我那帮影视界的哥们儿和北京的出租车司机。
1996年6月,我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公司开始注册,并且开始招人。我庆幸自己招募了一群年轻有才华的人,公司里除了我,全部是二十出头,肯吃苦又具有团队精神的年轻人,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拍出好看的电影。这时我开始找剧本,包括各地寄来的、朋友介绍的和自己创作的,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剧本大约有200多个。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所有的剧本都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查字典,饿了就吃方便面。那期间,我的汉语水平又提高了一大块,看过之后,觉得没有一个本子特别吸引我,最后决定只能我自己亲自来想。那时,我常和张阳、老周、晓枫等一些年轻的圈内人士交流,许多好的点子都是在喝酒吃饭时聊出来的。
和许多人探讨之后。我们认为中国电影观众主要介于16岁到35岁之间,其中家庭主妇不看电影,她们只看电视剧,具体地说,应该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我们要的就是这批观众。农村题材的,我们不拍,年轻人已经看烦了。古装戏我们不拍,太多太滥了。我们选择了城市青年题材。爱情,离青年人最近。我们的第一部影片要以此为主题。
那时我有一个初步想法,我要拍5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都是年轻人的,正好张阳写了一个剧本。里边也有一些好的点子。有一天晚上,我请张阳出来喝酒,和他谈了这个想法,他认为很好,建议分为5个年龄段,有初恋、热恋、婚后生活、离婚、黄昏恋,我一听就同意了。原来的想法比较简单,觉得找5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不会很困难。我们请了4位编剧,每个人写一个故事,原计划一两个月写出来,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每个15分钟的故事,要有开头、过程、结尾,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拍得比较深刻,比较有意义,其实很难,再将5个故事连起来,难度更大。剧本开始写了。4位编剧、张阳、我每个星期一、三、五、六都要开会,我反对自己有一个想法,让别人去写,这样不合理,我们要一起研究,谈各自的想法,共同交流。公司的事情很顺利,公司注册了,投资方也找到了,就是剧本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