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是一条河(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对几位对国学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他更是因材施教,利用星期天,和同学一起逐章阅读《四书》,并谈自己的体会。我的浅薄的国学基础,就是因着黎先生的引导,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黎先生对工作“精益求精”,教学特别认真。我们同学写的论文,做的作业,他逐字逐句的阅读、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仔细审阅。看着那工整的蝇头小楷,想着三十几位学生,几十万字的作业,他都是那样认真地批阅,很多同学都深受感动。论文应付的,字迹潦草的,都自觉做了改正。先生这一做法,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比如我自己不仅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先生三十年前批改过的作业,并以先生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使先生严谨治学,一心为着学生成长的学风,得到发扬光大。
黎先生对学生关怀备至,甚似父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蒋一斌(现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退休教授)、强海燕(现华南师大退休教授)同学被留校工作。年龄已长、拖家带口的我们,家属当时尚未“农转非”,生活上十分拮据,黎先生自己掏高价买粮、买煤,却把自己家的“粮本”、“煤本”长期供我们使用,使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提起这些陈年往事,六十岁的老伴常常热泪盈眶,唏嘘不已,连连称赞黎先生是大好人,并不断敦促我做一个像黎先生一样“爱生如子”的好教师。
黎先生更重视学生正直做人。他一生坎坷,长期蒙受不白之冤。但他对党、对组织从无怨言,七十高龄,他依然积极申请入党,终在晚年了却了这一始终不渝的心愿,光荣加入党组织。他以自己无声的模范言行,为自己的学生树立了一面镜子。他常常拿文天祥的《正气歌》朗诵,并把他的老师——原西北大学校长马师儒先生转赠他的手书《正气歌》又转赠他的学生。并一再嘱咐说,这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根;做人,就应做文天祥那样“肝胆照汗青”的人。
愿黎师在天之灵永远安息,愿他的精神永世长存。
附:黎顺清师小传
黎顺清,字洁民,男,汉族,1917年8月生,陕西省南郑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共产党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黎先生出生于旧式小知识分子家庭,7岁起即在家读古典经籍,直到进入中学。严格的家教培养了他沉默、勤勉、正直而略带孤僻的性格,也为日后从事教学和古典经籍研究奠定了知识基础。抗日战争初期,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北联合大学,首迁西安,再迁城固。他一心向学,先就读于西北联大先修班,一年后保送入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1944年7月毕业后,即应汉中女子师范学校之聘,任教育学科教师,一年后到陕西省立南郑中学教语文课兼任教务主任。后到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南分校任讲师。师从导师张叔亮、胡国钰、马师儒教授,致力于古典经籍、教育学及中国教育史的学习研究。
黎先生对工作“精益求精”,教学特别认真。我们同学写的论文,做的作业,他逐字逐句的阅读、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仔细审阅。看着那工整的蝇头小楷,想着三十几位学生,几十万字的作业,他都是那样认真地批阅,很多同学都深受感动。论文应付的,字迹潦草的,都自觉做了改正。先生这一做法,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比如我自己不仅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先生三十年前批改过的作业,并以先生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使先生严谨治学,一心为着学生成长的学风,得到发扬光大。
黎先生对学生关怀备至,甚似父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蒋一斌(现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退休教授)、强海燕(现华南师大退休教授)同学被留校工作。年龄已长、拖家带口的我们,家属当时尚未“农转非”,生活上十分拮据,黎先生自己掏高价买粮、买煤,却把自己家的“粮本”、“煤本”长期供我们使用,使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提起这些陈年往事,六十岁的老伴常常热泪盈眶,唏嘘不已,连连称赞黎先生是大好人,并不断敦促我做一个像黎先生一样“爱生如子”的好教师。
黎先生更重视学生正直做人。他一生坎坷,长期蒙受不白之冤。但他对党、对组织从无怨言,七十高龄,他依然积极申请入党,终在晚年了却了这一始终不渝的心愿,光荣加入党组织。他以自己无声的模范言行,为自己的学生树立了一面镜子。他常常拿文天祥的《正气歌》朗诵,并把他的老师——原西北大学校长马师儒先生转赠他的手书《正气歌》又转赠他的学生。并一再嘱咐说,这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根;做人,就应做文天祥那样“肝胆照汗青”的人。
愿黎师在天之灵永远安息,愿他的精神永世长存。
附:黎顺清师小传
黎顺清,字洁民,男,汉族,1917年8月生,陕西省南郑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共产党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黎先生出生于旧式小知识分子家庭,7岁起即在家读古典经籍,直到进入中学。严格的家教培养了他沉默、勤勉、正直而略带孤僻的性格,也为日后从事教学和古典经籍研究奠定了知识基础。抗日战争初期,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北联合大学,首迁西安,再迁城固。他一心向学,先就读于西北联大先修班,一年后保送入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1944年7月毕业后,即应汉中女子师范学校之聘,任教育学科教师,一年后到陕西省立南郑中学教语文课兼任教务主任。后到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南分校任讲师。师从导师张叔亮、胡国钰、马师儒教授,致力于古典经籍、教育学及中国教育史的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