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冷老师来了,莫小七走了(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读冷老师的文章,坛罐,玉成都是天然的辞赋,无需雕琢,浓浓乡情里都是化不开的怀年和乡愁,浅浅的勾勒,有意无意的句点,“满山青”,龙泉灌溉工程等青春往事历历尽显。
用“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几个字来形容冷老师,其实是不太妥帖的。
熟悉冷老师的人都知道,当年在内江时,冷老师是用尽了办法才回到简阳的。
尽管职位不断的变幻,但从未离开简阳半步。
从《玉成乡赋》写到《简州赋》,从《望江楼赋》写到《寿光赋》,原本只《赋看简阳》的,却一直未能停下前进的脚步,看了雄州看天府。看了天府看华夏,继《赋韵天府》之后,《赋韵中华》又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划起来。
冷老师姓冷,却有一颗热情的赤子之心。
当年龙泉山工程的艰难困苦没有倒下,身患绝症没有倒下,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倒下。
一支笔,描尽风雨春秋,半手赋,颂透万.里河山。
如果单看冷老师的个人简历,谁也不会想到很多年后,他会在辞赋界开创新先河,独成一派的。

冷老师来了,莫小七走了


冷老师的文章,总是几易其稿,或添,或该,或删,或备注,从不仓促,从不忽悠,如有问题总会第一时间通知更正,从麻辣论坛到中华诗词论坛,冷老师的文风和人品一直被文友们称道,华美诗赋王一秋站长一直尊其为兄,中华风雅颂副站长付向阳也视其为莫逆之交,中华诗词论坛更是以“赋犀”称之。
生活如沐春风,节俭而不失情调,去年为了配合天府新区的开发,冷老师毅然放弃数万元的润笔费,把“丹景乡赋”无偿献给了家乡。
笔耕不辍,又情系山水,今年应王版主之邀,陪同老师参观芦葭渡槽,中午吃饭时,相谈甚欢,一个不留神,冷老师夹的菜掉在了桌面之上,然而他并没有去夹第二个,而是自然从容的把掉在桌上的菜夹起,送到嘴里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这一幕,让我既感动又惭愧,老一辈人的风范就在这一夹间尽显无疑。
其实,夹一片掉在桌上的菜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可是现在的很多人已经做不到了,还有很多人不屑去做。
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人生,从农村出来,再回到农村,“粒粒皆辛苦”这几个字,冷老师是有切肤的感同身受的。

冷老师来了,莫小七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