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宅井--连载6--7(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按当时来讲,家里人少,宅基房屋多有空闲,随便卖一块地也无妨,但是老奶奶刚进家门,咽不下这口气,纹丝不让。老奶奶是出了名的玫瑰花,但是带着刺,不过心肠很好,听老奶奶说她寻思着将来要是人丁兴旺,这块地靠村又近,便是自家宅基地,可以修房盖屋。况且祖宗修的一口老井又在那里,离着村西头的另一口井也很近,虽然当时很少有人记起井的历史,但是我们家祖祖辈辈口头流传,都知道这口井源远流长的寓意。王家虽然不明说,也正是看中了这块地上的井,平时有水吃,旱了能浇地,于是老奶奶由张连仲陪着,亲自登门商谈,连张连仲也以为王家要高价买地,应该出让,但是老奶奶自己心中有数,据理力争,寸土不让,最后王家妥协,愿意低价买村南远处一块地,五十亩算四十,割出王家胡同一米宽一溜线,送给我们家作为出村的路,因为他们以为这一米宽的路,在他们家门前,既不能修修盖盖,也不能买卖,无非还属于他们占着。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讹人,但是老奶奶还是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到了后来,我们家五世同堂,村里宅基紧张,多亏着这一片宅基地,安排了四处宅子。不过到现在王家院子门前的胡同里,还有我们家一股子出村的路,这是公认的,地底下埋着石头契约和证据。
因为男丁少,老婆婆多,老奶奶与老爷爷结婚以后,就把远处的地卖掉了一些,积累了一些资金,购置了几台木制的织布机,织布机架子上面牵着一道道数不清的线,一个人坐在架子里面,用梭子来回推,往左推过去,然后再往右推过来,脚用力一蹬,梭子前面就会卷起一轴一米见宽的布。我小的时候见过我奶奶织布。另外买了几台纺纱机,就是棉花车子,最后又买了弹棉花的器具,当时是用木条子砸,木条子前头系着些带刺的铁条,雇佣了村里村外很多妇女。天天在我家宅子里,砸打棉花,碎皮棉,再在纺车上纺成棉花团子,椭圆形的线穗子。当时人来人往,小买卖也很红火。这样老奶奶张罗着,从轧棉花,出皮棉,纺成纱,织成布,成了一条龙。老爷爷领着几个人就赶集上店卖皮面,有时候去省城,上县城,大部分是围着附近的小村小集市转,生活也倒是也能自足。
老奶奶一连生了两个女儿,一直没有儿子,后来又找了风水先生,按照风水先生给的说法,老奶奶好善乐施,应该是儿女一大帮,又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移了林地,第二年我爷爷沈玉哲出生了。我爷爷从小与张连仲的儿子张金钊,还有邻村的徐胜铎三个人一起念私塾。
后来又一起去省府上学堂,学的是前师,最后我爷爷当了先生,徐胜铎成了王团练的文员,张金钊随着南下干部成了共产党员。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讹人,但是老奶奶还是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到了后来,我们家五世同堂,村里宅基紧张,多亏着这一片宅基地,安排了四处宅子。不过到现在王家院子门前的胡同里,还有我们家一股子出村的路,这是公认的,地底下埋着石头契约和证据。
因为男丁少,老婆婆多,老奶奶与老爷爷结婚以后,就把远处的地卖掉了一些,积累了一些资金,购置了几台木制的织布机,织布机架子上面牵着一道道数不清的线,一个人坐在架子里面,用梭子来回推,往左推过去,然后再往右推过来,脚用力一蹬,梭子前面就会卷起一轴一米见宽的布。我小的时候见过我奶奶织布。另外买了几台纺纱机,就是棉花车子,最后又买了弹棉花的器具,当时是用木条子砸,木条子前头系着些带刺的铁条,雇佣了村里村外很多妇女。天天在我家宅子里,砸打棉花,碎皮棉,再在纺车上纺成棉花团子,椭圆形的线穗子。当时人来人往,小买卖也很红火。这样老奶奶张罗着,从轧棉花,出皮棉,纺成纱,织成布,成了一条龙。老爷爷领着几个人就赶集上店卖皮面,有时候去省城,上县城,大部分是围着附近的小村小集市转,生活也倒是也能自足。
老奶奶一连生了两个女儿,一直没有儿子,后来又找了风水先生,按照风水先生给的说法,老奶奶好善乐施,应该是儿女一大帮,又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移了林地,第二年我爷爷沈玉哲出生了。我爷爷从小与张连仲的儿子张金钊,还有邻村的徐胜铎三个人一起念私塾。
后来又一起去省府上学堂,学的是前师,最后我爷爷当了先生,徐胜铎成了王团练的文员,张金钊随着南下干部成了共产党员。 赞 (散文编辑: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