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回首苍凉不知处(8)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那些调皮的孩子骂你,你就不生气吗?”
她稍停了一下,笑着对我说:“他们都是孩子,还不完全明白……”
说到这里,她停了下来,好像感到有什么不妥,就换了一个口气继续说:“你要记住:学生也许可以挑剔老师,但老师永远不会拒绝学生”……
我还是呆呆地站在那所小学的外面,纤弱的秋雨飘落在全身,将我从回忆的梦中唤醒。这轻轻的雨点似乎很有灵性,似乎在用它的细雨绵密给我迷茫的脑海带来一丝碧绿翡翠的生灵印迹,给周围的苍茫世界带来了一种漫天泼洒的淋淋漓漓;我恍惚地闭上心灵中的眼睛,专注地静听那细雨的点点滴滴,不停地敲打着屋檐,在那一刹那我似乎记不清自己正游荡在历史长河的哪一边……
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礼仪之邦为荣,自古以来对孩提从师启蒙有十分清晰的描写:“师如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柳宗元在《师友箴》里也说过:“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可见从师求学对个人和社稷都是何等的重要啊。儒家亚圣孟子更将为师者在文明社会的位置提到了一种近乎天子的高度:“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如出一撤,荀子更切意的描写:“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这些先人对从师启蒙的赞颂,奠定了中华传统“天地君亲师”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显示了为师者“爱生如子”的高尚风范……

回首苍凉不知处


近百年来,社会动荡的风暴每每席卷古老的华夏大地,一次又一次地使年轻人迷失了“亲师友,习礼仪”的人生指南,让教师们舍弃了“教不严,师之惰”的本职权利,使国民忘却了“师严然后道尊”的品德教诲,导致整个社会丧失了“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传统风尚。在那些年月里,多少渴望求学的孩子们像一艘艘无帆、无舵的小船在迷雾茫茫的大海中无力地飘渺,任其随波逐浪,颠沛流离,“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
光阴荏苒,现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道德标准在不断地改变,价值观念更在不断地变更。那么,传统的“师道”是否还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怎么才能建立新时代的“师道”?如何寻回那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者?我们是否需要一种“新科举”?我们应该倡导“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学而优则己”还是“学而优则民”?借屈原《离骚》之词而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师道之多艰……
秋风扫落叶,本不是秋风的追求,亦不是绿树的离弃,而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天地间自然的选择。该来的终究会来,该去的必然会去,日月天地却依然一如既往、悠悠起落。朱熹在《观书有感二首》中写过:“问师哪得尊如许?为有心头道德高”,读到此文,刘老师说过的那句很普通的话又在我的耳边余音绕梁:“学生也许可以挑剔老师,但老师永远不会拒绝学生”。也许,这就是老师含着眼泪打扫厕所,又任劳任怨地继续给我们上课的内在动力吧!这是一种为师者的伟大,一种在如今忙忙碌碌、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再难寻觅、平凡的伟大……

回首苍凉不知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