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历史上最早“雪中送炭”的人是谁?_历史故事(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借助“送乌薪”来表达对朋友的问候。高登也曾因“雪寒官冷家乏薪炭”而作文向朋友求救:“雪中送炭从来事,况尔羁躬觅蠧椽。”
宋代是如何救助老幼孤贫等弱势群体的?
老幼孤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渴望“雪中送炭”。那么,处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高峰的宋代是如何救助这些弱势群体的呢?
为了保证统治的稳定,宋朝政府针对老幼孤贫等弱势群体,设立了一系列救助机构,比如福田院、居养院等。福田院始建于北宋初年,以养京师“老疾孤穷丐者”,后来规模扩大,能够“日廪三百人”。而宋哲宗颁布“居养法”后,地方上也建立类似的机构,称为居养院,它也是专门“惠养鳏寡孤独”的济贫机构。养济院是南宋绍兴元年创立的,此后逐渐普及到各地,这些机构一般收养“老疾孤寡,贫乏不能自存及丐者等人”,每人每日支米1升、钱10文。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专门养病的机构,如安济坊,这是宋徽宗初年设置的,并规定各地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平民均有责任将其送入安济坊收治。南宋时期有类似的养病机构,如安乐庐、安乐寮等。这些机构的创立,避免了贫病之人疾病传染,有利于弱势群体的健康。而当孤老贫弱人员死亡后,宋朝还在各地设立了漏泽园即公共墓地,用以安葬他们,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宋末。
宋代地方上士大夫、富民也自发行动起来,救助老幼孤贫等弱势群体。如义乌县徐文献,为地方右族。邻里有患病之人,则给药以济;负债不能偿者,则免其欠负;天气严寒,则为孤独贫困者提供饮食。一些士大夫还助婚济丧,帮助弱势人员。如北宋名臣赵抃,一生多有善行,在官时,为人嫁孤女二十余人,施棺给薪不知其数。

历史上最早“雪中送炭”的人是谁?_历史故事


而宋朝的佛、道寺观也积极参与救助弱势群体,在各种救济机构中,僧人往往是主要服务人员。如苏轼所创杭州安乐坊,即由僧人主持。各( 推荐阅读:英语文章阅读,更多文章访问WwW.afbbb.Cc)地所创居养院、安济坊、养济院等机构,大多有僧人参与具体服务。他们粥饭施舍也很普遍,如乾道元年,浙西灾伤,临安寺院设十二处粥场施粥。
宋代对于老幼孤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成就远过前代。从政府到民间士大夫、富民、僧道,形成了多层次的救助体系。在救济手段上,通过机构建设和立法,社会救济事业被纳入到制度化轨道。从生、老、病、死各方面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民间救助也更为活跃。这一社会救济体系自宋朝确立以后,元明清三代都沿袭其主要部分,开创了中国近世社会救助的基本格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