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没有杀尽功臣徐达的后人_历史故事(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观野史,甚至还有“胜棋楼”的故事传世,足见徐达之忠心。有一次,朱元璋召见徐达下棋,并要求徐达不能让棋,认真对弈。据说,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仍然未分胜负。待到终盘之时,徐达突然不再落子。朱元璋错愕:“将军为何迟疑不前?”徐达乃跪倒在地,答曰:“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这才发现,棋盘上的黑子已被摆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为高兴,便将此楼以及莫愁湖花园一并赐予徐达。这就是“胜棋楼”的来历。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诸多功臣怀有强烈的戒心。那些从小与他一起长大的大臣们,大都居功自傲,甚至极为放肆。再说,太子朱标生性柔弱,据说颇有“唐虞之风”、“不嗜杀戮”。朱元璋最担心之处,当然是太子朱标将来镇不住这些叔叔伯伯辈的人。因此,朱元璋自坐上皇位之后,就已暗下杀心,决定替儿子“清理门户”,以保大明江山稳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几乎全被他杀光了。连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后来均难逃厄运。
唯有徐达,却让他始终下不了决心。因为,徐达的表现太好了,让他几乎没有什么借口。坊间传说的“功臣楼”事件,朱元璋显然对徐达网开一面了。
朱元璋曾评价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然而,徐达依然是莫名地去世了。明史记载相当简单:“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民间有朱元璋赐徐达烧鹅的说法。这一点,似可信,但无依据。
徐达背生毒苍是事实,朱元璋赐死之意,却是后人想像的。徐达英年早逝,后人当然是要浮想联翩的。以朱元璋的无赖为人,这是不奇怪的。徐达去世,朱元璋甚为悲痛,明史说:“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以徐达之功,大明王朝当然要厚待徐达之后的。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其女也分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长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两位封侯晋公之子,却根本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靖难之乱”。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
他的大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明史说其“长八尺五寸,有才气”,颇有其父风采,也是一位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人。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因削藩而引发燕王朱棣造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明史有简单记载:“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这段故事,其实是曲折的。话说建文帝削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藩,便将矛头指向燕王。以燕王性格,自然不从,便决定起兵造反。但是,朱棣起兵之时,也用了缓兵之计。他听从谋士言,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请安,“以为礼”,可使朝廷不疑。朱棣的儿子们到了京师,便有人进谏,建议将燕王之子拘为人质。“拘留三子,亦与拘留燕王无异”。然而,建文帝毕竟年轻,缺乏政治经验。他的回答是:“拘留非礼”,“无罪而拘留之,则燕王之举兵有辞矣”。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诸多功臣怀有强烈的戒心。那些从小与他一起长大的大臣们,大都居功自傲,甚至极为放肆。再说,太子朱标生性柔弱,据说颇有“唐虞之风”、“不嗜杀戮”。朱元璋最担心之处,当然是太子朱标将来镇不住这些叔叔伯伯辈的人。因此,朱元璋自坐上皇位之后,就已暗下杀心,决定替儿子“清理门户”,以保大明江山稳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几乎全被他杀光了。连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后来均难逃厄运。
唯有徐达,却让他始终下不了决心。因为,徐达的表现太好了,让他几乎没有什么借口。坊间传说的“功臣楼”事件,朱元璋显然对徐达网开一面了。
朱元璋曾评价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然而,徐达依然是莫名地去世了。明史记载相当简单:“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民间有朱元璋赐徐达烧鹅的说法。这一点,似可信,但无依据。
徐达背生毒苍是事实,朱元璋赐死之意,却是后人想像的。徐达英年早逝,后人当然是要浮想联翩的。以朱元璋的无赖为人,这是不奇怪的。徐达去世,朱元璋甚为悲痛,明史说:“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以徐达之功,大明王朝当然要厚待徐达之后的。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其女也分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长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两位封侯晋公之子,却根本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靖难之乱”。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
他的大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明史说其“长八尺五寸,有才气”,颇有其父风采,也是一位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人。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因削藩而引发燕王朱棣造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明史有简单记载:“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这段故事,其实是曲折的。话说建文帝削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藩,便将矛头指向燕王。以燕王性格,自然不从,便决定起兵造反。但是,朱棣起兵之时,也用了缓兵之计。他听从谋士言,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请安,“以为礼”,可使朝廷不疑。朱棣的儿子们到了京师,便有人进谏,建议将燕王之子拘为人质。“拘留三子,亦与拘留燕王无异”。然而,建文帝毕竟年轻,缺乏政治经验。他的回答是:“拘留非礼”,“无罪而拘留之,则燕王之举兵有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