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蒋介石风雨中飘摇的“江山”_历史故事(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中国大地很快重新燃起了战火。李宗仁和其他广西军阀首先采取了行动,反抗蒋介石。此后蒋介石的权威多次受到地方军阀的挑战,虽然蒋介石总是胜利者,但这些接连不断的战争逐渐消耗了蒋介石的力量。
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势力正在不断的扩大,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一天宣布成立。
布赖恩克洛泽认为,此时毛泽东迎来了他事业上的一个高峰:11月27日他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
蒋介石对此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理,所以他对共产党发动了“围剿”。
但蒋介石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变得内外交困。一方面共产党逃过了打击,另一方面,他自己的权威受到来自国民党内部的挑战,而且日本人对中国虎视眈眈,也向中国发起了进攻。
蒋介石面对如此的困境做出了以下决策:“攘外必先安内”,先消灭国内的反对力量,然后再对付外国的侵略者。
在这个决策的指导下蒋介石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对于这个“不抵抗政策”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当前有两种主流的说法:一种说是蒋介石,另一种则说是张学良。
本书中布赖恩克洛泽提供的一种说法是:政策确实是蒋介石提出的,但当时全国都在反对“不抵抗政策”,所以张学良慷慨的承担了这一罪名。
实际上通过前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蒋介石是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的,只是他选错了( 推荐阅读:英语励志文章,更多文章访问WwW.afbbb.Cc)方法。

蒋介石风雨中飘摇的“江山”_历史故事


对于抗日,他认为首要的是中国必须统一在他的领导之下才能进行抗战。
1931年12月15日处于政治上的目的蒋介石再次宣布辞职。
而他的“下野”像往常一样,再次发生了奇迹般的作用。1932年1月2日,政府郑重请求蒋介石马上返回南京,就连曾经游行示威的学生也请他回去。
面对日本精心策划的一个又一个“事变”,中日局势愈加紧张,国难当头,蒋介石与汪精卫暂时搁置矛盾,握手言和。
十九路军抵挡了日本对上海的进攻,南京政府也宣布在经济上抵制日本,但是这些根本无法遏制日本的野心和侵略的步伐。
国民党始终不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政党,政客们争吵不断,一个不可调解的分歧使蒋介石和汪精卫再次分道扬镳。
汪精卫首先提出辞职,但这并没有难倒蒋介石。
三天后蒋介石威胁说:如果汪精卫不收回辞呈,他将再次隐退。此时张学良则乱上添乱,他也提出了辞职。轮番上演的辞职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一出闹剧,但是实际上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人辞职离开就会使当时的局面会变得更加的不稳定和危险。
在这次的争斗中蒋介石再次获得了胜利。但是蒋介石不顾民族的愿望,倒行逆施已经引起了人民的公愤。
此时蒋介石还没有认识到他之前“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的错误,这或许也与他执着的性格有关,自己认定的事情,就坚决做到底。
所以他仍然坚定不移的选择打击共产党,并且要速战速决。因为此时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中日之间的战争已经无可避变,且迫在眉睫。他要迅速“安内”,然后“攘外”。

蒋介石风雨中飘摇的“江山”_历史故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