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泪下:古代八大最悲壮的历史瞬间_历史故事(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阎应元于崇祯十四年,即公元1641年赴任江阴典史。公元1645年,清兵南侵,直逼江阴城下。阎应元率领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了七万五千兵。城破之日,江阴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人。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亲王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依然始终没有弯下膝盖,最后英勇就义。闫应元就义前曾留下一首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七、李定国客死异乡
李定国,这位南明乃至中华历史上的绝代名将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续,鞠躬尽瘁八个字来形容。满清入侵中原,李定国率兵屡破清军,连杀满清四大汉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满清敬谨亲王尼堪。实在是万历朝以来中华对外族战争之从所未有的胜利。可惜的是,他的战功遭到了同为大西军出身,又同为南明军事领袖的孙可望嫉妒,最终孙可望投降了满清,被封为王,并将南明军的虚实尽数告诉了大汉奸洪承畴,最终李定国被迫退向缅甸。不久又传来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的消息。李定国,这位南明最后一根支柱终于病倒了。临终 之际,他对儿子说:“宁可死于荒野,也绝不可投降。”一代名将如此客死异乡,不禁令人动容。
八、夏完淳为国赴难
公元1647年,既是明永历元年,也是清顺治四年。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十九日,清兵如林的南京大狱中,43位抗清义士慷慨赴死,为国捐躯。其中有一位年仅17岁少年,临行前面不改色,一如平常。同时赴难的一位老人问他:“孩子,你年纪轻轻,为何就要赴死呢?”他微笑答道:“宁为袁粲死,不作禇渊生!老人家为何看不起我呢?”说罢,慷慨赴难,从容就义。这位少年就是史上为国捐躯年龄最轻的抗清英雄夏完淳。三个月前,由于叛徒出卖,14岁就随父坚持抗清的夏完淳不幸被捕入狱。
在清军的大狱中,夏完淳写下一首题为《别云间》的五言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当后世人们看到这首诗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一个十七岁的短暂生命的真正含义呢?夏完淳英勇就义前,留下了在狱中撰写的诗稿《南冠草》。1943年,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南冠草》,以纪念夏完淳这位明朝末年矢志抗清、宁死不屈的少年英雄。1953年,《南冠草》被改编成越剧。三年后,南京越剧团进京演出越剧《南冠草》,受到了周恩来、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
七、李定国客死异乡
李定国,这位南明乃至中华历史上的绝代名将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续,鞠躬尽瘁八个字来形容。满清入侵中原,李定国率兵屡破清军,连杀满清四大汉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满清敬谨亲王尼堪。实在是万历朝以来中华对外族战争之从所未有的胜利。可惜的是,他的战功遭到了同为大西军出身,又同为南明军事领袖的孙可望嫉妒,最终孙可望投降了满清,被封为王,并将南明军的虚实尽数告诉了大汉奸洪承畴,最终李定国被迫退向缅甸。不久又传来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的消息。李定国,这位南明最后一根支柱终于病倒了。临终 之际,他对儿子说:“宁可死于荒野,也绝不可投降。”一代名将如此客死异乡,不禁令人动容。
八、夏完淳为国赴难
公元1647年,既是明永历元年,也是清顺治四年。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十九日,清兵如林的南京大狱中,43位抗清义士慷慨赴死,为国捐躯。其中有一位年仅17岁少年,临行前面不改色,一如平常。同时赴难的一位老人问他:“孩子,你年纪轻轻,为何就要赴死呢?”他微笑答道:“宁为袁粲死,不作禇渊生!老人家为何看不起我呢?”说罢,慷慨赴难,从容就义。这位少年就是史上为国捐躯年龄最轻的抗清英雄夏完淳。三个月前,由于叛徒出卖,14岁就随父坚持抗清的夏完淳不幸被捕入狱。
在清军的大狱中,夏完淳写下一首题为《别云间》的五言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当后世人们看到这首诗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一个十七岁的短暂生命的真正含义呢?夏完淳英勇就义前,留下了在狱中撰写的诗稿《南冠草》。1943年,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南冠草》,以纪念夏完淳这位明朝末年矢志抗清、宁死不屈的少年英雄。1953年,《南冠草》被改编成越剧。三年后,南京越剧团进京演出越剧《南冠草》,受到了周恩来、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