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案故事:明朝蓝玉案_历史故事(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詹徽的供辞是:在二月初二的一天,儿子詹绂回家说:"凉国公(蓝玉)教我传话,"本朝文官,哪一个有始终?便是老太师(李善长),我亲家靖宁侯(叶昇),也罢了(也完了)。如今上位(皇上)病得重了,殿下年纪小。"天下军马都是他(蓝玉)掌着,教说与父亲讨分晓。"
詹绂口中的蓝玉的话,值得注意。第一,"本朝文官,哪一个有始终?"显然,蓝玉在怀疑,或十分相信,刘基之被胡惟庸毒死,是朱元璋所授意;宋濂之被流放而死,宋慎之被斩,死非其罪;汪广洋之被斩,即使是因为否认有胡惟庸毒死刘基之事与隐瞒了朱文正的种种不法行为,也确是小罪大罚;甚至,胡惟庸之被杀,在蓝玉看来,也是天大的冤枉。
第二,"如今上位(皇上)病得重了,殿下年纪小"。朱元璋这时候(洪武二十六年)年纪已有六十六岁,太子标于去年先他而死,留下的太孙(其后的建文帝)这年只有十七岁。朱元璋是否有病,生在当时的蓝玉该比今天的我们更清楚。这个病的病源,可能正如朱元璋的"遗诏"中所说,是"忧危积心"。
自从胡惟庸的案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了以后,明朝不仅是当臣当民的人人自危.当皇帝的也是感觉到"人人皆敌",惴惴然不知道自己能活几天,死在谁的手中。洪武十三年以前上下一心,共创新局面的风气,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大臣的是"伴君如伴虎"。当小臣与老百姓的是"虎口余生",朱元璋自己是虎了,却也未尝不是厕身于极多的其他老虎之中,"骑虎难下",以虎骑虎。他竟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与江山,还算是他能干,至于因此而博得了"雄猜"、"滥杀"、"刻薄寡恩"、"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富贵"等等,千古的恶名,他也只好认了。
洪武十三年以前的他,并未如此。而且,即使在洪武十三年,胡案既已发生以后,他也不曾杀与案子直接有关的以外的人。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去世。马皇后之死,对他是情感上与事业上的一大打击。从此,他缺乏了一个可以无话不谈,而且够资格对他婉转劝谏的人。马皇后不仅在当年是他的红颜知己而且一生信佛,慈悲为怀,惟恐朱元璋待部下不够宽厚。(有一件小事,最足以说明马皇后的心好。她视察了国子监,便建议不仅学生们应该有公费,他们的家眷也应该由政府予以赡养。)马皇后既死,朱元璋之所以决意不再立后,不是没有原因。偏偏,恼人的胡案真相,接二连三地暴露于朱元璋之前。洪武十八年,李存义父子的事暴露了;洪武十九年,林贤的事暴露了;洪武二十三年,封绩的事也暴露了。于是,牵连到李善长,牵连到陆仲亨。这两人,和朱元璋的关系极深,一个是知道有人造反而不报告,一个是甘心入伙,忘恩负义,均使得朱元璋极为讶异,伤心。
朱元璋在《庚午诏书》里说:"呜呼善长!当群雄鼎沸之时,挈家草莽,奔走顾命之不暇,虽欲往而无方(想找个地方去,而没有地方可去)。及朕所在,善长挈家诣军门,俯伏于前,其词曰:"有天有日矣"。朕与语,见有其敏。时善长年四十一,朕年二十七(依照《明史》,似乎是善长年四十,朱元璋年二十六)。语言相契,朕复虑其反,与之誓词。(渠)本人能谨固自守,相从至于成帝业。"朱元璋又说:"吉安侯(陆仲亨)自十七岁被乱兵所掠,衣食不给,潜于草莽,父母兄弟惧无,手持帕一幅裹窖藏臭麦仅一升。朕曰,"来!从行乎?"曰,"从!"自从至今,三十九年。前二十一年无事。自洪武六年至二十三年,反已十八年,非家奴所觉,朕略无所知!"
詹绂口中的蓝玉的话,值得注意。第一,"本朝文官,哪一个有始终?"显然,蓝玉在怀疑,或十分相信,刘基之被胡惟庸毒死,是朱元璋所授意;宋濂之被流放而死,宋慎之被斩,死非其罪;汪广洋之被斩,即使是因为否认有胡惟庸毒死刘基之事与隐瞒了朱文正的种种不法行为,也确是小罪大罚;甚至,胡惟庸之被杀,在蓝玉看来,也是天大的冤枉。
第二,"如今上位(皇上)病得重了,殿下年纪小"。朱元璋这时候(洪武二十六年)年纪已有六十六岁,太子标于去年先他而死,留下的太孙(其后的建文帝)这年只有十七岁。朱元璋是否有病,生在当时的蓝玉该比今天的我们更清楚。这个病的病源,可能正如朱元璋的"遗诏"中所说,是"忧危积心"。
自从胡惟庸的案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了以后,明朝不仅是当臣当民的人人自危.当皇帝的也是感觉到"人人皆敌",惴惴然不知道自己能活几天,死在谁的手中。洪武十三年以前上下一心,共创新局面的风气,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大臣的是"伴君如伴虎"。当小臣与老百姓的是"虎口余生",朱元璋自己是虎了,却也未尝不是厕身于极多的其他老虎之中,"骑虎难下",以虎骑虎。他竟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与江山,还算是他能干,至于因此而博得了"雄猜"、"滥杀"、"刻薄寡恩"、"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富贵"等等,千古的恶名,他也只好认了。
洪武十三年以前的他,并未如此。而且,即使在洪武十三年,胡案既已发生以后,他也不曾杀与案子直接有关的以外的人。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去世。马皇后之死,对他是情感上与事业上的一大打击。从此,他缺乏了一个可以无话不谈,而且够资格对他婉转劝谏的人。马皇后不仅在当年是他的红颜知己而且一生信佛,慈悲为怀,惟恐朱元璋待部下不够宽厚。(有一件小事,最足以说明马皇后的心好。她视察了国子监,便建议不仅学生们应该有公费,他们的家眷也应该由政府予以赡养。)马皇后既死,朱元璋之所以决意不再立后,不是没有原因。偏偏,恼人的胡案真相,接二连三地暴露于朱元璋之前。洪武十八年,李存义父子的事暴露了;洪武十九年,林贤的事暴露了;洪武二十三年,封绩的事也暴露了。于是,牵连到李善长,牵连到陆仲亨。这两人,和朱元璋的关系极深,一个是知道有人造反而不报告,一个是甘心入伙,忘恩负义,均使得朱元璋极为讶异,伤心。
朱元璋在《庚午诏书》里说:"呜呼善长!当群雄鼎沸之时,挈家草莽,奔走顾命之不暇,虽欲往而无方(想找个地方去,而没有地方可去)。及朕所在,善长挈家诣军门,俯伏于前,其词曰:"有天有日矣"。朕与语,见有其敏。时善长年四十一,朕年二十七(依照《明史》,似乎是善长年四十,朱元璋年二十六)。语言相契,朕复虑其反,与之誓词。(渠)本人能谨固自守,相从至于成帝业。"朱元璋又说:"吉安侯(陆仲亨)自十七岁被乱兵所掠,衣食不给,潜于草莽,父母兄弟惧无,手持帕一幅裹窖藏臭麦仅一升。朕曰,"来!从行乎?"曰,"从!"自从至今,三十九年。前二十一年无事。自洪武六年至二十三年,反已十八年,非家奴所觉,朕略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