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李自成:寇性难改的“山大王”_历史故事(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陕西长期以来是社会矛盾的焦点。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徭役严重,加之连年灾荒,农民生活尤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常成为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
李自成小时候是有机会读书的,但是天生尚武的他,似乎对学业不太感兴趣。8岁那年,李守忠送李自成和李过去私塾读书。但是这两个人都重武轻文,不喜欢读书。有一天,李自成对好友刘国龙说:"吾辈须习武艺,成大事,读书何用?"这话说得很有气势,只是内里透着愚昧,想当初项羽也是这么说的。两人有着类似的品性,类似的经历,结局也有相似之处。
李自成如何走上了造反之路?史上说法迥异不一。不管真相是怎样的,官逼民反,应该是最根本的因素。纷争乱世,喜好武力的李自成自然不肯落于人后,动乱之中初显身手,而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李自成最开始一无所有,只能依附于别人的势力,他前后共投奔了好几个领导者,但是都很快脱离了出来。毕竟,李自成想要自己成为一方之大,怎么能总是屈于别人之下。
王左挂起事较早,活动在陕北怀宁河一带,很快发展到三四千人。李自成觉得王左挂的势力较大,便投到他的军中,充当他手下的一个小头目,号称"八队闯将"。
崇祯三年(1630年),王左挂率众南下劫掠韩城,总督杨鹤率兵来剿,王左挂损失过半,便接受了官军的招抚。李自成愤然而去,投到不沾泥(张存孟)军中。但是不沾泥胸无大志,不能容人,李自成在那里只待了两三个月,便领着李过和自己的一小队人马投靠高迎祥去了。
这位独眼闯王逐渐从明末造反大潮中脱颖而出,从屡遭围剿,几度诈降,险遭剿灭甚至身边只剩18个部下,到后来建国"大顺",一路北上摧枯拉朽,"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最后埋葬朱明王朝。但是他却在辉煌的顶点上骤然陨落,空做了仓促的41天帝王梦。偶然吗?必然吗?李自成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份值得深思的问卷。

李自成:寇性难改的“山大王”_历史故事


闯王双刃
历经起落,辗转四方。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无畏艰辛,一路杀过,常于绝处逢生机。但是,"破军星"的负面破坏力也不容忽视,"流寇"出身的军队,又会给贫苦百姓带来怎样的生死折磨呢?
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高迎祥联合张献忠等人围攻滁州,守军拼死守城,火炮连发,农民军伤亡惨重,滁州城数日攻不下。此时,援剿总兵官祖宽率领数千辽东兵赶到,冲击高迎祥、张献忠农民军,农民军大败。
高迎祥牺牲了,李自成被众人推举为闯王。这时各部农民军接连受挫,不少农民军首领还投降了明军。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人有勇有谋,在他们的协力围剿下,农民军的处境十分困难。上天会赐给李自成怎样的转机?
正当官军节节胜利之时,清兵却突破喜峰口,大举南下,接连攻占昌平、宝坻、房山等许多州县,直逼京师。这一年,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祭天地,受尊号,改元"崇德",并遣兵内犯。崇祯皇帝急调卢象升等入援京师。这样,李自成等农民军身上的压力大大减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