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如何闻名全国的_历史故事(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张锦堂也是山东人,分管部队报道。两个人在一来二往中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吕兴臣跑到张锦堂那里交稿,当时没什么事,他就随口把他在八连见到的一件事情当作笑话讲给张锦堂听。他说,有一天,他到八连去,看到连长正帮助战士缝补衣服,感到新奇,就问怎么回事,结果发现连长有个针线包,而且是从战争年代带过来的。后来在连长的带动下,连队每个战士都有针线包,战士衣服破了以后都是自己补,有的衬衫已经补了38个补丁。
张锦堂一听,觉得是个好故事,建议吕兴臣把它写出来。吕兴臣担心自己写不好,因为他只上过四年学,以前也只是为图片写写文字说明什么的,没写过正儿八经的文章,但在张锦堂的一再鼓励下,他终于初试锋芒,写出了《针线包》,并记下了八连官兵自编的顺口溜:"针线包是百宝囊,战士拿它补衣裳。随破随缝多便当,光荣传统永不忘。"
一天,吕兴臣跑到《解放日报》社,又讲起了他在八连碰到的一件事:"昨天在八连阅览室看报纸,突然听到隔壁人声喧哗,过去一看,一群战士在赞叹一只战争年代的行军锅......"张锦堂一听:"好故事,快写。"于是第二篇稿子《行军锅》又诞生了。此后,第三篇,第四篇......到1959年春节前后,《解放日报》的一位老记者看到吕兴臣写的关于八连的系列文章后,对办公室的同事说,老吕写的小故事,能不能想办法找条红线串成一篇大通讯?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如何闻名全国的_历史故事


时任《解放日报》编辑部政治组组长的张默说:敌人早先扬言,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进来是红的,出去是黑的,那是不是可以写一个一直保持发扬革命传统的连队,写整体的八连?张默去请示总编辑魏克明,魏克明听了,觉得是个好主意,表示不仅要搞,而且要配发社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