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夫妻也有真爱,跨越太平洋的爱情(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邻居们对此嗤之以鼻,可以想象,在他们饭后对“楼上那对儿”的谈资中,“酒鬼”肯定是使用率最高的词。 我开始还对他抱以“改造”之望,相信通过努力,会让他成为一个能放纵也能自敛,晓洒脱也知严谨的艺术家。可除了唠唠叨叨的说教和气急败坏的高频喊叫,我好像别无他法。时间一长,不仅让他心生逆反,连我自己都觉得没劲。但说心里话,不喝酒时,他是个不错的丈夫。对自己的恶习,有清醒的认识,也一次次地下决心改正。可一离开家门走向职场,走向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个小社会,他就又不清醒了。他的悔过和承诺,便在新一轮的豪饮狂欢中灰飞烟灭。于是,我们好了吵,吵了再好,再好再吵,恶性循环,往复不止。新婚时的那点儿浪漫情怀早没了,天天面对的是围城式的不堪、乏味和倦怠,它让我俩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我为丈夫一手搬来一个太平洋 一个没有电话勾魂的晚上,我俩难得共进晚餐。他随口说,乐团请来一位洋指挥,排练第二天,他就向大家宣布,如果哪位有兴趣去美国学习深造,他愿意提供帮助。我一听心一动,问:“大家有何反应?”“谁也没当回事儿,那老外也就说说而已吧。”他答。 谁都没当回事儿,我却当回事儿了。心想,如果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俩暂时分开,能把我俩分派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尤其让他离开那群天天腻在一起的损友,离开那种想甩都甩不掉的酒肉日子,在一种无依无靠,没着没落的状态下过上一段,情形会怎样呢? “怎样,明摆着两种样,一种是到美一游,花光钱再回来,然后一切如旧;另一种是一去不复返,而且这种可能性极大。什么暂时分开?你又不是初恋的小姑娘,啥结局不知道呀--是永久分开!
”女友把最后四个字说得又狠又重,我一听就打起冷战来。 我也同他探讨过这个想法,他显然也没当回事儿:“八字一撇都没有呢,你就隔着锅台想上炕了。”“如果真成了呢,如果你真到美国了呢?我是说‘如果’,你会怎样?”我认真地问。 见我一脸严肃,他不得不郑重起来,沉默半天,才说:“如果真去了,我不会再让你失望了。我知道你对我的希望,可眼下这个环境,这个生活圈子,我不可能做到特立独行。那样会不合群。如果去了美国,一切就彻底变了,我会全力以赴,做一个你希望的那种人,给你一个满意的后半生。” 我说过,不沾酒时的他,是个好人,既可爱又真诚。所以,对他的这番表白,我是相信的,也下了帮他赴美的决心。于是,我跟他带着翻译找到那位洋指挥,表达了学习的渴望,并交给洋指挥一封由我撰写,由翻译用英文打印好的信,托他带回美国,上交给他认为合适的乐团管理层,他一口应允。
接下来,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洋指挥的奔波下,那封信说动了某乐团的董事会,他们很快就发来邀请函,丈夫很快就拿到签证,顺利启程。 太平洋那头的丈夫生机焕然 一到美国,他就被谋生存、图发展的热望裹挟着,成为新移民中的一员,忙得连站着都想睡着了。 那家乐团的成员都是兼职的,他更不能例外。白天,他是一家小公司的雇员,只有每星期五的晚上,他才有资格参加乐团的排练,每次还要支付每小时25美元的费用。更可怕的是,那里没有公款吃喝、报销这样的词儿,也没有酒肉哥们儿在一起消愁解闷。有的是一张接一张的账单,像排着队的黄世仁,这个刚走,那个就面目狰狞地逼上来,一点缓气的机会也不给。他必须全天候地做事情,才能撑起孤独的日子,才能支付所有的生活开销。 “真苦真累,但真开眼界呀。我已经滴酒不沾了,30多年的烟瘾也戒了。
我为丈夫一手搬来一个太平洋 一个没有电话勾魂的晚上,我俩难得共进晚餐。他随口说,乐团请来一位洋指挥,排练第二天,他就向大家宣布,如果哪位有兴趣去美国学习深造,他愿意提供帮助。我一听心一动,问:“大家有何反应?”“谁也没当回事儿,那老外也就说说而已吧。”他答。 谁都没当回事儿,我却当回事儿了。心想,如果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俩暂时分开,能把我俩分派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尤其让他离开那群天天腻在一起的损友,离开那种想甩都甩不掉的酒肉日子,在一种无依无靠,没着没落的状态下过上一段,情形会怎样呢? “怎样,明摆着两种样,一种是到美一游,花光钱再回来,然后一切如旧;另一种是一去不复返,而且这种可能性极大。什么暂时分开?你又不是初恋的小姑娘,啥结局不知道呀--是永久分开!
”女友把最后四个字说得又狠又重,我一听就打起冷战来。 我也同他探讨过这个想法,他显然也没当回事儿:“八字一撇都没有呢,你就隔着锅台想上炕了。”“如果真成了呢,如果你真到美国了呢?我是说‘如果’,你会怎样?”我认真地问。 见我一脸严肃,他不得不郑重起来,沉默半天,才说:“如果真去了,我不会再让你失望了。我知道你对我的希望,可眼下这个环境,这个生活圈子,我不可能做到特立独行。那样会不合群。如果去了美国,一切就彻底变了,我会全力以赴,做一个你希望的那种人,给你一个满意的后半生。” 我说过,不沾酒时的他,是个好人,既可爱又真诚。所以,对他的这番表白,我是相信的,也下了帮他赴美的决心。于是,我跟他带着翻译找到那位洋指挥,表达了学习的渴望,并交给洋指挥一封由我撰写,由翻译用英文打印好的信,托他带回美国,上交给他认为合适的乐团管理层,他一口应允。
接下来,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洋指挥的奔波下,那封信说动了某乐团的董事会,他们很快就发来邀请函,丈夫很快就拿到签证,顺利启程。 太平洋那头的丈夫生机焕然 一到美国,他就被谋生存、图发展的热望裹挟着,成为新移民中的一员,忙得连站着都想睡着了。 那家乐团的成员都是兼职的,他更不能例外。白天,他是一家小公司的雇员,只有每星期五的晚上,他才有资格参加乐团的排练,每次还要支付每小时25美元的费用。更可怕的是,那里没有公款吃喝、报销这样的词儿,也没有酒肉哥们儿在一起消愁解闷。有的是一张接一张的账单,像排着队的黄世仁,这个刚走,那个就面目狰狞地逼上来,一点缓气的机会也不给。他必须全天候地做事情,才能撑起孤独的日子,才能支付所有的生活开销。 “真苦真累,但真开眼界呀。我已经滴酒不沾了,30多年的烟瘾也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