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先生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方面为文学创作而准备。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审阅。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就文学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他笑笑。一笑之间,我们的关系顿时从夫妻转变为师生。他坐着,我站着。近3万字的篇幅,他一页一页地看,我一刻一刻地挨。只见老公手里的笔一动不动,我心里凉了半截。看到最后一页,他画了一连串的圈圈。我知道这是专为“以资鼓励”才画的。瞅着这最后的圆圈,我都快哭了。
丈夫让我坐下,严肃地对我说:“小愚,你有丰富的经历和记忆。平时聊天,听你形容个人或说件事,都活灵活现的,可到了纸上,怎么就干巴了……”说话的口气像训孙子一样。
“你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吗?”
“缺少语汇呗!”我说。
“不是缺少语汇,是缺乏文学训练。”
哦,原来我缺的是文学训练!于是,我便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训练。每天读古诗古文古小说,又翻阅当代读物。为此,订了许多期刊,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读后拿给老公鉴定。他有时像法官一样,盯着我问:“你说说,这东西好在哪儿?”一听这口气,便知道自己又看走眼了。几年下来,也还真阅读了一些当下作家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中篇小说。其中一个中篇,题目叫“死于合唱”,看得我兴奋不已,打听这个叫胡发云的作者是谁,还不遗余力地四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