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的真正了解让婚姻破裂(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1)真相流露。作为社会人,其本质是复杂的。两个生活背景不同的非血缘关系的人,欲结成亲密关系,之前都会很热情地亮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即便知道对方有缺点,也会被那时的热情 激情融化。关系稳定后,双方又都会松弛高涨的热情,缓缓呈现出本来的自己,包括原有的缺点。但这时,双方的感觉似乎走向了另一方向。
想说,其实双方这个人还是原来的他/她,什么也没变,只是流露了更多原本就有的特质。
(2)真相可能伤人。当了解打开真相之门,深入了解的机会便开始。很奇怪,曾经的缺点已不是缺点,而升级到不可忍受的缺陷。在双方心里不断涌入的是:原来,他/她有那么多我不知道不了解的糟糕:自私,狭隘,懒惰,邋遢,花心,粗暴,偏执,不可救药(想说,背叛出轨之类的不可救药,多是不能接受对方缺点的结果)…接下来的后果是,要么借“确凿证据”,以语言、甚至行为攻击对方,要么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或平静或愤恨地分道扬镳。
真相作为最本源的东西,在这里发挥了伤人的功能。这一现象道出人性的悖论之一:追求真相又不接受真相。
打个比喻,所谓婚姻的三年或七年之痒,其痒,不过是人身上暗藏的病灶之壳,了解就像双方拥有的一把刀,缓慢地(用几年时间)剥离着对方的壳,当双方的病灶暴露无遗也疼痛不已时,便是放弃对方之时。而那病灶,象征人身上的局限。但,是人就必然有局限,就像生老病死,是人的必然一样。
可是人却不接受自身的存在。从“因误解而结婚,因了解而离婚”现象,使我们看到人性深处那些东西:自私、自恋、毁灭性。以及它们所延伸出的两大矛盾:人因依恋需要而渴求亲密关系,又因独立需要而逃避亲密关系;人因自尊需要而渴求被认同,却因人的局限而必遭自尊伤害。
或许,人们最深的痛,是不能忍受缺陷揭露,人们最深的需要,是保护或包容缺陷,这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人性特点。
冲突的亲密关系里,每一方都对对方怀揣同样的期盼、同一个渴望,但缺乏供给者,那么最后双方都是失望者。同理,若双方都感受到被对方伤害,那么关系里的人都是迫害者。
所以在婚姻关系里,若两人是心智未熟的小孩,那他们分别渴望着对方(父母)能给自己无条件的爱,由于关系里没有父母,也没有父母之爱的降临,那么两个饥渴的小孩必然会闹腾。同理,这两个未成熟的小孩,之前是因为误解对方是父母,或误以为对方是永远爱我而结婚,后来,是因为了解对方不是父母,或了解对方原来有诸多缺点而离了婚。
相处的艺术
我曾写过“对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反思”,想阐明婚姻关系其实是“相处容易相爱难”,当然,是通过那些打不散的的打闹婚姻为依据的。由此,若问“被毁于了解”的受伤婚姻能否治愈,还必然得回到“如何相处”的老话题。
想说,其实双方这个人还是原来的他/她,什么也没变,只是流露了更多原本就有的特质。
(2)真相可能伤人。当了解打开真相之门,深入了解的机会便开始。很奇怪,曾经的缺点已不是缺点,而升级到不可忍受的缺陷。在双方心里不断涌入的是:原来,他/她有那么多我不知道不了解的糟糕:自私,狭隘,懒惰,邋遢,花心,粗暴,偏执,不可救药(想说,背叛出轨之类的不可救药,多是不能接受对方缺点的结果)…接下来的后果是,要么借“确凿证据”,以语言、甚至行为攻击对方,要么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或平静或愤恨地分道扬镳。
真相作为最本源的东西,在这里发挥了伤人的功能。这一现象道出人性的悖论之一:追求真相又不接受真相。
打个比喻,所谓婚姻的三年或七年之痒,其痒,不过是人身上暗藏的病灶之壳,了解就像双方拥有的一把刀,缓慢地(用几年时间)剥离着对方的壳,当双方的病灶暴露无遗也疼痛不已时,便是放弃对方之时。而那病灶,象征人身上的局限。但,是人就必然有局限,就像生老病死,是人的必然一样。
可是人却不接受自身的存在。从“因误解而结婚,因了解而离婚”现象,使我们看到人性深处那些东西:自私、自恋、毁灭性。以及它们所延伸出的两大矛盾:人因依恋需要而渴求亲密关系,又因独立需要而逃避亲密关系;人因自尊需要而渴求被认同,却因人的局限而必遭自尊伤害。
或许,人们最深的痛,是不能忍受缺陷揭露,人们最深的需要,是保护或包容缺陷,这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人性特点。
冲突的亲密关系里,每一方都对对方怀揣同样的期盼、同一个渴望,但缺乏供给者,那么最后双方都是失望者。同理,若双方都感受到被对方伤害,那么关系里的人都是迫害者。
所以在婚姻关系里,若两人是心智未熟的小孩,那他们分别渴望着对方(父母)能给自己无条件的爱,由于关系里没有父母,也没有父母之爱的降临,那么两个饥渴的小孩必然会闹腾。同理,这两个未成熟的小孩,之前是因为误解对方是父母,或误以为对方是永远爱我而结婚,后来,是因为了解对方不是父母,或了解对方原来有诸多缺点而离了婚。
相处的艺术
我曾写过“对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反思”,想阐明婚姻关系其实是“相处容易相爱难”,当然,是通过那些打不散的的打闹婚姻为依据的。由此,若问“被毁于了解”的受伤婚姻能否治愈,还必然得回到“如何相处”的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