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大博士的同性恋历程(24)
2022-03-01 来源:文库网
人物周刊:你看到两个男人亲热不反感吗?
陈礼勇:是呀,我也很奇怪,当时的感觉应该说是惊喜。不过并不是找到自己圈子的那种惊喜,因为我不是同性恋。只是因为发现了这么群人的存在。反正挺感兴趣。
人物周刊:你本身不是,可却对同性恋问题有这么大兴趣,为什么?
陈礼勇:出来上学,见了世面,男孩子么,总有点社会责任感什么的。以前年轻时,农民问题、教育问题我也挺关心。后来接触这个圈子以后,觉得相比较农民、上访者、城市贫困人口之类,同性恋者好像更缺少保护和声音渠道——前面几类在现实中是弱者,但是在社会道德上是被保护的。而同性恋他们似乎从传统道德上就是被批判的,所以也更需要帮助吧。
人物周刊:经过这几年的观察,你对这个群体的认识怎样?
陈礼勇:讲一个我2001年接触到的故事:一个中央编译局的老外和他们门口保安的爱情。他们1993年就在一起,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2000年的时候,保安也不小了,家里父母要抱孙子,就拼命催他结婚,结果和一个北京郊区的姑娘结婚了,这样户口也算是进了京。老外想不通,他觉得两个人相互喜欢就应该在一起,而对保安的婚姻就更理解不了。
陈礼勇:是呀,我也很奇怪,当时的感觉应该说是惊喜。不过并不是找到自己圈子的那种惊喜,因为我不是同性恋。只是因为发现了这么群人的存在。反正挺感兴趣。
人物周刊:你本身不是,可却对同性恋问题有这么大兴趣,为什么?
陈礼勇:出来上学,见了世面,男孩子么,总有点社会责任感什么的。以前年轻时,农民问题、教育问题我也挺关心。后来接触这个圈子以后,觉得相比较农民、上访者、城市贫困人口之类,同性恋者好像更缺少保护和声音渠道——前面几类在现实中是弱者,但是在社会道德上是被保护的。而同性恋他们似乎从传统道德上就是被批判的,所以也更需要帮助吧。
人物周刊:经过这几年的观察,你对这个群体的认识怎样?
陈礼勇:讲一个我2001年接触到的故事:一个中央编译局的老外和他们门口保安的爱情。他们1993年就在一起,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2000年的时候,保安也不小了,家里父母要抱孙子,就拼命催他结婚,结果和一个北京郊区的姑娘结婚了,这样户口也算是进了京。老外想不通,他觉得两个人相互喜欢就应该在一起,而对保安的婚姻就更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