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要大一些(2)
2022-03-11 来源:文库网
到库里如数领到这笔钱,内务府大臣独得2万两。管家分得1000两,郭先生分得3000两,所有绣工得到1000两。
当时的读书人,教一辈子书也挣不到1000两银子,而郭先生凭着一件门帘便挣够了三辈子的钱。绣工们的1000两虽只是九牛一毛,但也算是暴利,且不用打着标语去讨薪,真真皆大欢喜。
京城中的各类工程基本也都是这种情况。看上去制度很完善,流程一步都没落下。首先要派勘估大臣调查,勘估大臣带着不同级别的随员,前呼后拥地来了,结果自然是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修建。朝廷接到申报表,派出承修大臣修造,同时派出监督委员进行审核。但是,采买木料必须去承修大臣指定的木场,价格也由承修大臣敲定。漏洞出来了,因为采买价格不是市场价。木场卖出10块钱的木头,承修大臣得3块,监督得1块,勘估大臣得1块,其随员得0.5块,两位大臣的衙门书吏合得1块,经手者又得1块,木场实际只得2.5块。由于领款程序烦琐,每次只能从户部领出一部分,一个工程的钱需分期分批一年时间付清,除去中间损耗,木场实际得了2块钱。这样,木场要想不赔钱,2块钱的木头至少定价10块。何况,他们还必须小小地赚一点呢。光绪年间,皇帝要到天津检阅部队,建造了若干临时营房,报销160万两白银,李莲英一人独得70万两。这样的成本,商家能不上调价格吗?人人都说商人黑,殊不知商人只是替官人背了个大黑锅。
当时的读书人,教一辈子书也挣不到1000两银子,而郭先生凭着一件门帘便挣够了三辈子的钱。绣工们的1000两虽只是九牛一毛,但也算是暴利,且不用打着标语去讨薪,真真皆大欢喜。
京城中的各类工程基本也都是这种情况。看上去制度很完善,流程一步都没落下。首先要派勘估大臣调查,勘估大臣带着不同级别的随员,前呼后拥地来了,结果自然是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修建。朝廷接到申报表,派出承修大臣修造,同时派出监督委员进行审核。但是,采买木料必须去承修大臣指定的木场,价格也由承修大臣敲定。漏洞出来了,因为采买价格不是市场价。木场卖出10块钱的木头,承修大臣得3块,监督得1块,勘估大臣得1块,其随员得0.5块,两位大臣的衙门书吏合得1块,经手者又得1块,木场实际只得2.5块。由于领款程序烦琐,每次只能从户部领出一部分,一个工程的钱需分期分批一年时间付清,除去中间损耗,木场实际得了2块钱。这样,木场要想不赔钱,2块钱的木头至少定价10块。何况,他们还必须小小地赚一点呢。光绪年间,皇帝要到天津检阅部队,建造了若干临时营房,报销160万两白银,李莲英一人独得70万两。这样的成本,商家能不上调价格吗?人人都说商人黑,殊不知商人只是替官人背了个大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