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风筝的美文摘抄
2022-03-11 来源:文库网
风筝
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
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描写
风筝的美文
摘抄
:飘逝的土风筝
农历3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近日,我信步来到龙头寺公园南门口,看到街摊摆放着若干花样别致、五颜六色的风筝,一群儿童正在争相购买。蓝蓝的天空,飘舞着一只只形象各异的风筝,有蜻蜓、小鸟、蝴蝶、老鹰、白鸽等等,把天空点缀得五彩缤纷。我驻足观赏着蓝天飞舞的风筝,听着大人小孩的欢呼声,不由勾起了我儿时扎风筝放风筝的回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的梦幻童年。由于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弟妹又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父母哪有闲钱给我们买玩具,只能自己动手,制作土玩具自娱自乐。每到春天放风筝时节,我和伙伴们从老屋后坡砍一根老竹子,按一米二左右的长度锯断破开,从中选4根小竹块,按1厘米左右的宽度,用刀刮去黄竹篾部分,使其又薄又不失张力。接着分别找到每根小竹块的中心,将其放在刀锋上测量平衡度,若有一方倾斜,说明有一方偏重,得继续刮,直到两边平稳不动为止。然后将4根竹块用针线捆扎成风筝骨架,再用食指尖顶其中心点测量头尾部是否对称平衡,最后才在骨架上糊纸。糊风筝的纸要轻薄皮实,那年月糊风筝的最好纸张就是作文本纸,我们将作文本纸一张张撕下来,用米饭粒一页页相接粘连,先糊两个翅膀,后糊尾部,同时在两翅膀中心各贴一个小圆红纸当作风筝的眼睛。在风筝头部风门处和尾部背脊上分别贴上二三块小红纸,既使糊上的纸张与风筝骨架紧密粘连,又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让风筝平添几分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