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描写清晨的优美文章摘抄(3)

2022-03-11 来源:文库网
听声音作判别是我们人类的专长。年老的长辈们偏爱听广播,即便从未见过面新闻播报人,一听到他们的声音就能够正确说出他们的名字。就像现在尚未出踏出寝室门的我,靠着火车头的声音来辨别它来自机车厂。这种技能应该是在人类历史上渊源流传的,而我却意外在明朝最为出色。归有光《项脊轩志》说自己“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光听到脚步声就知道门外有谁要来,难道不是一门出色的生活技能吗?
但我们对于声音并没有止步于生活,而是通过联想和创造,使得声音超越了生活,步入了享受阶层。就拿中国人来说罢,古老的劳动者们将动物的骨头做成骨笛,用以劳动之后闲暇的娱乐。之后大概是慈悲之心的作祟,人们觉得用生灵的骨头作为自己娱乐的资本是一件很过分的事(毕竟自己的快乐总不能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人们便开始用植物制作乐器。《史记》里面就记载着:“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谿、斩而作笛,吹作凤鸣”的典故,那或许是最早的竹笛的。还有文学世界中,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里所收录的“风”、“雅”“颂”等诗歌,足以证明声音的学问从很早就与人的精神享受结合一体。但无论什么时候,民间之于声音的学问发展得总要比朝廷来得迅速。唐代诗歌的流行尚且作为诵吟的资本,代表宋代的“曲子词”一出场,文学与声乐节的交际就更来得频繁。这种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产物在市井柳巷得以充分发展,其中最为出格的要算是柳七吧!毕竟“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再者值得一提的,应该是说书先生表演的口技。每当我读到《虞初新志》中那位“京中善口技者”靠着“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所发出的“泼水声”、“抢夺声”、“火爆声”时,不觉赞叹不已,头脑中浮现无数的幻想。光靠一张嘴就能将大千世界容纳其中,这不正是佛家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道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