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2022-03-11 来源:文库网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传》   原著|熊烨   解读|英华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叶嘉莹传》   如果有什么人的经历能够诠释“若有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这句诗,那一定非本书的主人公叶嘉莹莫属了。   叶嘉莹,号迦陵,是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这一显赫的姓氏名人辈出,伴随满清数百年沉浮,其中,就有与叶嘉莹同样以诗词闻名于世的纳兰容若。   现任南开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曾在台湾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教职。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被中华诗词学会颁授“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著作等身。   2018年,叶嘉莹在94岁生日之前,裸捐全部财产,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共计1857万,一时传为佳话。   本书编著者熊烨,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法律专业,机缘巧合下聆听到叶嘉莹的讲课,被深深触动,遂弃法从文,师从叶嘉莹投身诗词世界。本书由熊烨精心统筹,邀请了叶嘉莹各时期的学生,如在台湾的齐益寿、在加拿大的梁丽芳、私淑弟子徐晓莉、及门弟子王梦川等分别撰写相关章节,熊烨撰写其它内容并负责统稿。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叶嘉莹95岁高龄依然在讲坛默默耕耘,桃李满天下,用她的通透悟彻,为你解答迷津。   家破——早岁那知世事艰   1924年旧历的六月初一,在北京察院胡同23号,一个典雅古朴的四合院里,本书的主人公呱呱坠地。   那是一个荷花盛开的季节,于是,这个小姑娘就有了一个应景的乳名——“荷”。   《妙法莲华经》中有两句偈语“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比喻如果要修成正果,必须将外在繁华艳丽都抛撇以后,才有可能。似乎冥冥之中,“荷”这个乳名的寓意,已经暗示了叶嘉莹宛若浴火涅槃的一生。   四合院里的童年,是欢快而明朗的。夏天什刹海长堤上的冰碗儿、长夜挑灯读书时母亲的叮咛、细瓷罐中甜香的重阳花糕、西厢房南窗下的姹紫嫣红……这些点点滴滴,日后时时见诸于叶嘉莹回忆的笔端。   只是,韶华不为少年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亡国之痛,猝不及防击碎了小小叶嘉莹平静祥和的。   在航空公司任职的被战火阻隔在后方,音信全无。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看着冻饿而死的无辜百姓,学着敌伪政府篡改历史的课本。动荡时局下不堪操劳的母亲,也在1941年的春天,因肿瘤术后感染,逝去在从天津返家的途中。   母丧国殇,孤立无依。乱世当中,生命处处是难以承受的沉重。   听着母亲入殓时钉子钉入棺木中的声音,17岁的叶嘉莹,第一次体味到生命的无常和死生的隔离。“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成为叶嘉莹终生的遗憾。   安宁的世界随着母亲的逝去而瓦解,从此以后,生活的风暴将一次次的席卷着她,至老方休。   苦难可以使一个人跌入尘埃,也可以造就一个不凡的一生。   那些无法将你打倒的,终会使你变得更坚强。命运多舛的青春,唤醒了幼承庭训的叶嘉莹体内的诗词潜质,生活一团漆黑,叶嘉莹选择向着心的方向逆风飞扬。   得法——化作春泥更护花   叶嘉莹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拜姨母为师,摇摇之年识字,三岁懵懂背诗,《论语》开智,四书启蒙。   夏季的夜晚在院落中仰望星空,叶嘉莹出口成诵:“萧萧寂处无人见,淡淡银河转玉绳”;亲手移植一蓬葱葱翠竹在窗下,提笔写就:“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沉浸在藏书堆中挑灯夜读到很晚,赋诗一首:“青灯映壁无人寐,坐对参差满架书”。   的声律已经融入叶嘉莹的心思意念,但是面对亲人的生离和敌寇的横行,忧生与忧世之惑,令青春期的叶嘉莹深感精神无所寄托的苦痛。   正是此时,她的诗词教父,顾随先生,走进了她无依无靠的生命里。   1941年,叶嘉莹考取辅仁大学。成绩优异的她,曾经犹豫过是报考北大的医学系还是报考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前者出于实用,后者源于兴趣。   由于辅仁大学是教会大学,不受日伪的控制,一批不肯在敌伪学校供职的、有风骨的教师在此任教,这对叶嘉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最终,叶嘉莹选择了与诗词相伴一生,命运总是在电光火石间被写就。   辅仁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男女分校,女院就在闻名遐迩的恭王府院内。在这里,叶嘉莹遇到了顾随这位影响其一生的导师。   顾随先生讲课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词句翻译,旁征博引、兴会淋漓、触绪发挥、皆具妙义。   这样的讲法,令叶嘉莹深感境界大开,觉得顾先生的讲课正是中国古诗词的精髓。别的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记笔记,可叶嘉莹却心追手写,一字不落,被同学们戏称是“录音机”。   对于这个悟性奇佳的学生,顾随先生也是爱护有加,他对叶嘉莹的评价是:“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才如此,当善自护持”。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寻”。   最令叶嘉莹铭记至今的,是毕业前顾随先生给她的一封信,信中说:“假使我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希望足下在我法门之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顾先生亲传给叶先生的“法”,不但是古典诗歌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人生的真谛。   以叶嘉莹后来的经历和成就看,她不但将顾先生的“法”传到了台湾,以后更是跨越了大陆和大洋,在欧洲北美各地都留下了传法的足迹。   顾先生慧眼识人,叶嘉莹不负期望。名师高徒,一时佳话。   婚姻——未得良人意难平   叶嘉莹说:我嫁给我贫病的先生,是因为我的老师选择了我。   生长于传统的旧式家庭,留学日本的伯父和毕业于北大的父亲,给予女孩子的却是“新知识,旧道德”,因此,叶嘉莹从小养在四合院中足不出户,性格保守而害羞。大学同班念书的堂兄给她的评语是:“黜陟不知,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   喜爱诗词歌赋的叶嘉莹,情感一定是柔软而丰富的,但“少女情怀总是诗”的美好,戛然而止在老师的弟弟赵钟荪开口求婚时。赵钟荪失业又生病的状况,让叶嘉莹心软的嫁给了“义气”。   这个决定,深深的影响了叶嘉莹的一生。   1948年,叶嘉莹离开北京南下结婚,随后与在国民党海军工作的丈夫赵仲荪去了台湾,从此开启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忧患岁月。   先是丈夫在“白色恐怖”中,因被怀疑思想有问题而被捕入狱,次年,叶嘉莹也遭到牵连,带着尚在哺乳的孩子一起被关押。   得辅仁大学校友帮扶获得释放后,流离失所的叶嘉莹,只得借住丈夫姐姐家的走廊。堂兄把她介绍到光华女中,虽有了工作和宿舍,作为“匪谍”的家眷,又饱受冷落。   三年后丈夫出狱失业在家,叶嘉莹一天八小时奔波授课,赚钱负担家用。   渡海迁台以来,叶嘉莹承受背井离乡之悲,经历身陷囹圄之痛,担负生活窘迫之累,而更使她拙于应对、尤感绝望的,是她丈夫赵钟荪被囚释放后,一腔忧愤难平,经常发作不可理喻的暴怒。   回忆曾经的心境和生活,叶嘉莹这样说:“外子蒙冤入狱的不幸遭遇造成他的愤怨,我理解也容忍。社会上、历史上,越是没有工作,没有什么成就的先生,对妻子越要作威作福。因为男子要表现他的权威和尊严。我对这一切的包容,一方面源于夫为妻纲的传统家教在我性格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另一方面也因为养家糊口的负担让我身心疲惫,无力争辩。”   出狱后的赵钟荪再也没有工作过,跨越一个甲子的婚姻里,全家的生计,都由叶嘉莹一己承担。   那时的叶嘉莹,常常梦见自己遍体鳞伤,母亲要接她回去;或者梦见回到四合院的老家,但所有房门都是紧锁。   两个人的寂寞比一个人的孤独更让人悲伤。   2008年,赵钟荪去世,叶嘉莹用一首王安石的诗形容她与丈夫的婚姻:“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非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叶嘉莹说,丈夫一生不顺遂,他有自己一生无法摆脱的命运和性格,正是“此瓦不自由”,她已谅解,也已经放下。   半生风雨半身伤,半句别恨半心凉。   这场60年的婚姻,始于义气,终于厚道,虽无爱,但有慈悲。   宽容平静,是在低谷里最好的姿态。   叶嘉莹说: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经过挫折,都是过得很顺利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好事。   痛而不言,迷而不失,叶嘉莹以意志来承受苦难,以坚韧来磨砺自己,不曾诉悲说怨,不接受任何人的怜悯,逐渐走出韶华虚度的憔悴凋零之悲。   授业——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面对人生的变幻无常,叶嘉莹虽然抱一种悲观深刻的认识,但从未放弃过追寻人生之价值与意义的努力。她没有忘记毕业时顾随先生信中之“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的赏誉,更没有忘记“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期许。   诗词的熏陶,赋予叶嘉莹“放下”的智慧,深刻体会到《论语》中的两个词:“知命、无忧”的含义。至此,心境不再囿于躯体受困的执念,精神便得到了自由。   叶嘉莹说:“莲花是凋零了,但还有一粒莲子留下来,那是要将中华诗词文化大播于天下的种子”。   从此,叶嘉莹开启了在台湾和海外共计四十年“四海弘文”的传法历程。   台湾执教的二十年中,叶嘉莹不但在台大、淡江、辅仁三所大学教授七门课程,晚上还在电视台讲授诗词。   1969年,叶嘉莹举家定居加拿大的温哥华,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生教职,同时,还不断接受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之邀,奔赴各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做学术合作交流。   温哥华是一个华人聚集的城市。那些远离故土又深怀一颗赤子之心的海外游子,慕名而来,成群结对,所以叶嘉莹的课堂上常会呈现一个奇特的景观,在年轻学生中间,穿插坐着一众衣冠楚楚中年男女和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老太太,老中青济济一堂,沉醉于古典诗词的妙曼境界。   叶嘉莹的学术路数深受顾随先生影响,谈起诗来神采飞扬,物我两忘,那些千百年前的就像她的故交,典故、锦句,一任捻来。   最令人陶醉的是听她将诗词整首吟诵,听过课的学生形容她:“阳光从窗外照亮她如玉的容颜,恍如从古典扉页中走出的诗神。”   女人身上最美的就是她的底蕴,举手投足处处透露优雅,一颦一笑皆是书香笔墨流过的踪影。   与诗为伴,生活安定,叶嘉莹深感知足。然而命运注定要让叶嘉莹经受更大的磨难。   1976年春天,52岁的叶嘉莹去美国东部开会,从温哥华先途经多伦多看望新婚不久的大女儿,会后又飞到美国费城看望小女儿,可抵达费城当天就接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噩耗:当年那个与她在患难中相依为命的大女儿,与女婿出行途中遭遇车祸,双双身亡。   年逾半百,痛失爱女,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很多天都不愿意见人,一连写下十首《哭女诗》。   抗战时写过悼念母亲的诗,在北美漂泊时写过悼念父亲的诗,52岁又写下悼念女儿的诗。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   大女儿的去世,成为叶嘉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击,让她真正觉悟到人生的短暂与人世的无常。   凤凰浴火,涅槃重生,叶嘉莹决定不再辜负自己的生命,她说:“一世辛勤,忍气吞声,养家的责任我已经尽到了,一辈子我从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做过选择,余生,我要致力于古典诗词的传承”。   归程——桃李满天下,人间重晚晴   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1969年,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聘书,生活终于安定下来,却并没有消减叶嘉莹内心因去国怀乡而产生的飘零之感。   1977年,祖国恢复高考;1978年,叶嘉莹提出申请;1979年,正式回国任教。   这一次的回归,充满了传承师教的文化涵义。为了寻找心灵故土,回归精神家园,叶嘉莹做出了一生的努力。她坚信,中华民族虽历尽劫难,但诗歌的灵魂不死。   回国第一站是北京大学,不久,南开大学的李霁野先生获知她回国信息,便以师辈的情分坚持邀请她去了天津南开。   南开课程开设后,学生们的反应真挚热烈,不止中文系,外系、外校甚至外地的学生闻风而至,教室的加座甚至挤上了讲台。   为此,系里想出了一个对策:凭听课证进教室。可外校的同学用萝卜刻章印在同样大小和颜色的卡片上,凭借这些破绽百出的山寨版“听课证”和查证者的理解包容,200张听课证竟使300人获得了合法听课席位。   在欧美用英语讲述诗词,总有词不达意、意犹未尽的缺憾,回到祖国可以用母语评赏古诗词,叶嘉莹瞬间气场大开、语惊四座,深厚的学养、优雅的仪表、清新的台风、独特的吟诵,叶嘉莹让年轻的学子们仰慕不已。   应学生强烈要求,南开大学不得不在晚间加开课程,但熄灯号吹响学生依然不舍离去。“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记录的就是师生促膝夜读的场景。   授课之余,叶嘉莹还自筹资金,在南开建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拿出自己退休金之半数,设立以老师顾随别号命名的“驼庵奖学金”,以及纪念长女夫妇的“永言学术基金。”   叶嘉莹,经历少年失母、中年寂寥、晚年丧女,却没有潦倒余生,并且活出别样优雅。诗书藏心,纵然鬓染秋霜,依然保有永不凋零的芬芳气质。   高山不语,静水流深,人生,最后还是要靠自我成全。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在岁月的洪流中,在命运的罅隙里,叶嘉莹一路踽踽独行,安静着坚强,终其一生,活回了自己。   命运多舛却才华纵横,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虽未能在年轻时繁华多姿,却在晚年时余晖绚烂。   人生,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哭泣、一边坚强。   生命如惊鸿一般短暂、来日并不方长,当繁华落尽,原谅曾经,不问过往,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迎着清晨的朝霞,昂扬的面对生活。为恋恋红尘留下一些美好的音和影、爱与梦,才能不愧对,这只此一次的人生。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四百五十八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文:英华,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诵、写、画,乐享人生。   *注:如果你也想成为慈怀每天一本书的签约作者,欢迎后台回复“阅读达人”了解相关事宜。   今日话题   高山不语,静水流深,人生,最后还是要靠自我成全。读完这篇文章,你如何看待叶嘉莹坎坷多艰的一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