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候(3)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不一会儿,母亲的左臂弯里便多出了一圈湿润润的细辫子。
母亲不但在家里掐,即使出了门走到街上,也边走边不停地掐呢。
“一盘辫子三毛,我一天掐两盘,一个月能掐老些钱哩。你仨上学交书钱,买本子;咱家买盐吃,买菜吃…..钱都要从辫子里头出哩!”,好几次,母亲都很认真地对我这么说。
相比母亲,奶奶在掐辫子方面要算得上行家了。她掐的几乎所有辫子不但比母亲卖的价钱高,而且掐的速度也比母亲要快得多。
奶奶能拥有这样的优势,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她小脚的缘故:受当时“风俗”的影响,奶奶从小就被缠了小脚的。她常常穿着小而尖尖的纳底黑布鞋,需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颤巍巍地向前迈步。这自然大大影响了她到田地里去劳动。
奶奶很少下田里去劳做,故能够有很多时间在家里掐辫子。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和奶奶所住的那间低矮的西屋里,一年四季总是靠墙高高码着一捆又一捆细长的麦秆。这一捆捆的麦秆只有一部分是父亲他们为奶奶种的(供掐辫子用的小麦品种收成一直很低,故人们都不愿意多种),而大部分则是靠奶奶在麦收时一连好多天,一步步地挪着小脚,走进村西、村南,甚至走到远处邻村那一片片刚收割过的露着尖尖麦茬的田地里,顶着毒辣辣的日头一根一根地捡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