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带给我什么?(2)
2022-03-02 来源:文库网
也许大城市的孩子不会相信我当时生活的那个环境,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几本杂志或者书籍,因为这些东西只有到六十里外的县城才有。我们通常除了课本就是几本语文课附带的课外读物。
上初中三年级那年我第一次看见电脑的样子,那是一次历史课,历史老师把我们带进学校最神秘的微机房,打开投影仪,我甚至忘记了当时画面上放映的什么东西,只是记得自己呆呆地看着电脑的屏幕,觉得惊奇不已。哦,想起来了,那时候放的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艺术图片。有一副达芬奇的杰作《大卫》,当时很多女孩子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因为我也有一位走路蹒跚的父亲,我喜欢那篇文章并时不时地回味。后来渐渐地看得多了,郁达夫的《济宁的冬天》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叶圣陶的《荷花》郭沫若的《星空》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那段时间我觉得我开始沉迷于那些文字里了,他们的作品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原来文学是这么伟大而神奇的!
后来我的人生开始迷茫了,我也不愿意去看所谓的经典了,我觉得那些被写进课本的文章都是在说教一样无趣,我想要读那些深刻的东西。那个时候是高中了,学校门口有个小书摊,由于家里给的生活费并不是很宽裕,所以我很多时候都是去蹭书看,后来和书摊的老板都混熟了,有时候还能借到教室去看。那时候盛行在校园里的杂志主要有《青年文摘》《意林》《求是》《美文》《半月谈》《故事会》,我都有订阅过,没有钱的时候就乘午休吃了饭站在书摊站到上课。后来我读了张爱玲、三毛、安妮宝贝、张小娴、郭敬明、韩寒。在那个时候,郭敬明韩寒可谓是校园里炙手可热的作家,我总记得同桌的女孩子都是争着抢着征订《最小说》《小时代》,我也是等同桌看完了再借来看的。其实文字都是一样的,迟点看可早点看内容都不会变,可是同桌却老嫌弃我不支持偶像。其实那个时候也是我们90后追星的狂热季,墙上贴偶像的海报,床头写偶像的座右铭,耳机里唱着偶像的歌,有的还和那些污蔑自己偶像的同学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