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道家视死如归(2)

2022-03-02 来源:文库网

道家视死如归


“委屈”的具体表现是七情六欲的起伏波动,身不由己,丧失了自主性,成为外物的奴隶。人的一生,几曾有片刻的安宁,自觉一无所求,因而无待于外?为达此境,道家认为唯有依靠智慧。智慧必须由内而发,由于认清生命本质而不再迷惑偏执。庄子的示范如下:
庄子妻死,惠施前往吊丧,却看到庄子鼓盆而歌。惠施不以为然,出言责怪。庄子说出一番道理:人在最初,未生之时,只是荒野中的一股气。有气、有形、有生之后,成为人;活了一生,最后死了,形体消解,回归大气,有如“偃然寝于巨室”,舒舒服服地睡在天地这个大房间里。死者如此快意,而生者为之嚎啕大哭,岂不荒谬?因此我正在为她高兴而唱歌啊!
谁能反驳庄子?惠施不能,我也不能。若要反驳,就须另立一套人生观,包括灵魂的意义与性质,人生的目的与价值,然后再比较何者更为周全,更能说明人的真相。庄子的思想背景是“道”,万物由道而生,再回返于道。这是得自大自然生命循环不已的启示。因此,就人的形体而言,不妨与大自然一起运转变化,“人之生,气之聚也;人之死,气之散也。”不过,生死之间的人,仍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这时,所需要的是启发智慧。有了智慧,“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保持平静之心,可以“万物静观皆自得”,即使“万物动观”,也照样可以自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