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昙学家 僧迦提婆(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僧伽提婆,在洛阳译经时,长安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姚苌取代了前秦,建立了后秦王朝,社会比较安定。姚秦国王姚苌和姚兴,都信奉佛教。所以,后秦的佛教,很快又兴盛起来。在洛阳的法和得到这个消息后,决定重回长安,而僧伽提婆准备南游,于是,二人分道洛阳,各奔前程。
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僧伽提婆离开洛阳,前往江南。这时,寓居庐山的慧远法师,听说提婆南下,十分高兴,就大力搜索典籍,准备让这位西域高僧弘传真谛。接着,慧远把提婆接到庐山,安置在南山精舍,让他专心译经。提婆会见慧远后,二人商定,先译提婆最擅长的《阿毗昙心论》和《三法度论》。僧伽提婆这次译经,特别郑重,手执胡本,口宣晋言,临文诫惧,一章三复,去华存实,务尽本旨。因此,译本质量超过前译。慧远读后,宝而重之,并特为此二论作撰写了序言,盛赞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功用恢弘宇宙,其教化弦歌潜移,几乎达到空前的程度,而对僧伽提婆的译文质量之高亦是赞誉有加,序中说:“自昔汉兴,逮及有晋,道俗名贤,并参怀圣典,其中弘通佛教者,传译甚众,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以此考彼,殆与先典。后来贤哲,若能参通晋胡,善译方言,幸复详其大归,以裁厥中焉。
”
这两面论的译出,使用权庐山僧团的弘佛扬教活动,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慧远率领众弟子道生、慧观、道义、道慈、慧持等,深入研习,一时间形成小乘说一切有部经典的热潮。他们全面的接受了小乘理论,并认识到这才是最深奥的最精妙的理论。相反的又视大乘的《方等。经典为魔书。
僧伽提婆的译作,代代相传,流于后世,以至于今。而天竺和西域的原本,早己不复存在,全由汉译一一保存下来。实在是很珍贵的,僧伽提婆的译功永不可没。
三 京都弘教 讲授毗昙
僧伽提婆于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离开庐山,东游建康(今南京),受到朝中名流的热烈欢迎。卫将军东亭侯王‘王旬’特地为他建立了一座精舍,让他驻足讲授毗昙学说。一时间名僧毕集,王公名士也多来听讲。僧伽提婆精提论旨,言简意赅,条理分明的宣讲,使来听者兴味浓厚,渐有领悟,满载而归。
僧伽提婆曾为东亭侯王‘王旬’讲说〈阿毗昙心论〉,王‘王旬’之弟王弥对它尤感兴趣,他“听之及半,便能自讲”,于是,就在另一间屋舍里给僧人们讲起来。一位高僧说,王弥基本上讲透了〈心论〉,而在一些细微之处,还不够精到,这说明僧伽提婆讲解〈心论〉,宗旨精到,词义明析,阐发义理,明白晓畅,极富启发性。所以,佛教史上流传了这一段佳话。
僧伽提婆译、讲毗昙,江东风扉一时。那时,佛教与政治紧密结合,出家人参与政治,发生了很多腐败事情,引起人们不满,从而对佛教也进行攻击,慧远在庐山曾多次与上层周旋,很费周折,就是因为带有玄学性质的佛教,站不隐脚跟随了。虽然沙门的名声遭毁,但上层人物并未放松对他的利用,这就是必须采用一种新理论;思想敏锐的高僧们,看到烦琐的毗昙,倒是一种可以替代玄学的新工具。特别是由身处山林高标清流的慧远来提倡,从表面上看,疏远了政治,从思想上看,适应了社会潮流。就这样,烦琐的毗昙,便代替了清谈流行起来,以致稍后译出更为烦琐的〈杂心论〉。此后,还又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的毗昙师。
僧伽提婆在江南庐山译的第二部经典,是慧远请他重译的〈三法度论〉。这部经典曾为道安在长安组织翻译过,名为〈四阿含暮钞解〉。由于译文水平原因,译文不易阅读,待僧伽提婆译出后,慧远十分赞赏,虽称三法,而以觉法为主导,目的在于使人生觉(智)。所以,它是初学者的阶梯。慧远受到了新译的影响,写了〈法性论〉,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论文主旨主要针对旧说泥洹只谈“长久”,未明“不变”,所以特为说明“不变”之义。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到慧远终年。
僧伽提婆承建康讲经的这年冬天,东亭侯王‘王旬’因阅读昙摩难提在长安译的〈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深感其文义未尽,校订不精,就召集在京城的义学沙们慧持等四十余人,组成译场,请僧伽提婆重译。由僧伽提婆的同乡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语,让助手笔录整理。到来年夏天才译完〈中阿含经〉六十卷,还有〈增一阿含经〉五十卷。
僧伽提婆东渡华夏,在关、洛阳、江东译出很多经典。总计有百余万字。
僧伽提婆历游华、戎地区,备悉各民族风俗,为人从容机警,善于谈笑风生。与王公名士,僧俗士庶,无不热情相待,开讲宣教,诲人不倦,以听者悦悟为目的,实属难能可贵,所以,名盛江东。遗憾的是,僧伽提婆不详所终。
僧伽提婆为游化高僧,历经长安、洛阳、庐山、建康等地,在这些盛传佛教文化的重地译经讲学,专一毗昙,更得到朝臣的提倡和僧团的支持。所以,蔚为风气。在中国佛教史上堪称弘传毗昙第一人。
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僧伽提婆离开洛阳,前往江南。这时,寓居庐山的慧远法师,听说提婆南下,十分高兴,就大力搜索典籍,准备让这位西域高僧弘传真谛。接着,慧远把提婆接到庐山,安置在南山精舍,让他专心译经。提婆会见慧远后,二人商定,先译提婆最擅长的《阿毗昙心论》和《三法度论》。僧伽提婆这次译经,特别郑重,手执胡本,口宣晋言,临文诫惧,一章三复,去华存实,务尽本旨。因此,译本质量超过前译。慧远读后,宝而重之,并特为此二论作撰写了序言,盛赞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功用恢弘宇宙,其教化弦歌潜移,几乎达到空前的程度,而对僧伽提婆的译文质量之高亦是赞誉有加,序中说:“自昔汉兴,逮及有晋,道俗名贤,并参怀圣典,其中弘通佛教者,传译甚众,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以此考彼,殆与先典。后来贤哲,若能参通晋胡,善译方言,幸复详其大归,以裁厥中焉。
”
这两面论的译出,使用权庐山僧团的弘佛扬教活动,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慧远率领众弟子道生、慧观、道义、道慈、慧持等,深入研习,一时间形成小乘说一切有部经典的热潮。他们全面的接受了小乘理论,并认识到这才是最深奥的最精妙的理论。相反的又视大乘的《方等。经典为魔书。
僧伽提婆的译作,代代相传,流于后世,以至于今。而天竺和西域的原本,早己不复存在,全由汉译一一保存下来。实在是很珍贵的,僧伽提婆的译功永不可没。
三 京都弘教 讲授毗昙
僧伽提婆于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离开庐山,东游建康(今南京),受到朝中名流的热烈欢迎。卫将军东亭侯王‘王旬’特地为他建立了一座精舍,让他驻足讲授毗昙学说。一时间名僧毕集,王公名士也多来听讲。僧伽提婆精提论旨,言简意赅,条理分明的宣讲,使来听者兴味浓厚,渐有领悟,满载而归。
僧伽提婆曾为东亭侯王‘王旬’讲说〈阿毗昙心论〉,王‘王旬’之弟王弥对它尤感兴趣,他“听之及半,便能自讲”,于是,就在另一间屋舍里给僧人们讲起来。一位高僧说,王弥基本上讲透了〈心论〉,而在一些细微之处,还不够精到,这说明僧伽提婆讲解〈心论〉,宗旨精到,词义明析,阐发义理,明白晓畅,极富启发性。所以,佛教史上流传了这一段佳话。
僧伽提婆译、讲毗昙,江东风扉一时。那时,佛教与政治紧密结合,出家人参与政治,发生了很多腐败事情,引起人们不满,从而对佛教也进行攻击,慧远在庐山曾多次与上层周旋,很费周折,就是因为带有玄学性质的佛教,站不隐脚跟随了。虽然沙门的名声遭毁,但上层人物并未放松对他的利用,这就是必须采用一种新理论;思想敏锐的高僧们,看到烦琐的毗昙,倒是一种可以替代玄学的新工具。特别是由身处山林高标清流的慧远来提倡,从表面上看,疏远了政治,从思想上看,适应了社会潮流。就这样,烦琐的毗昙,便代替了清谈流行起来,以致稍后译出更为烦琐的〈杂心论〉。此后,还又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的毗昙师。
僧伽提婆在江南庐山译的第二部经典,是慧远请他重译的〈三法度论〉。这部经典曾为道安在长安组织翻译过,名为〈四阿含暮钞解〉。由于译文水平原因,译文不易阅读,待僧伽提婆译出后,慧远十分赞赏,虽称三法,而以觉法为主导,目的在于使人生觉(智)。所以,它是初学者的阶梯。慧远受到了新译的影响,写了〈法性论〉,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论文主旨主要针对旧说泥洹只谈“长久”,未明“不变”,所以特为说明“不变”之义。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到慧远终年。
僧伽提婆承建康讲经的这年冬天,东亭侯王‘王旬’因阅读昙摩难提在长安译的〈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深感其文义未尽,校订不精,就召集在京城的义学沙们慧持等四十余人,组成译场,请僧伽提婆重译。由僧伽提婆的同乡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语,让助手笔录整理。到来年夏天才译完〈中阿含经〉六十卷,还有〈增一阿含经〉五十卷。
僧伽提婆东渡华夏,在关、洛阳、江东译出很多经典。总计有百余万字。
僧伽提婆历游华、戎地区,备悉各民族风俗,为人从容机警,善于谈笑风生。与王公名士,僧俗士庶,无不热情相待,开讲宣教,诲人不倦,以听者悦悟为目的,实属难能可贵,所以,名盛江东。遗憾的是,僧伽提婆不详所终。
僧伽提婆为游化高僧,历经长安、洛阳、庐山、建康等地,在这些盛传佛教文化的重地译经讲学,专一毗昙,更得到朝臣的提倡和僧团的支持。所以,蔚为风气。在中国佛教史上堪称弘传毗昙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