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3号线的故事(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东四十条地铁站的3号线站台
上面这张图拍摄于东四十条地铁站的3号线站台,预计2023年开通的3号线在这个车站依然保持着1971年东四十条地铁站刚建好时的装修风格。有着“幽灵地铁”之称的地铁3号线是北京最后一条在建的以个位数编号的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神秘的3号线,其实很早就出现在规划图上了,只是一路上遇到了各种突发事件而无法与我们见面。一般来说编号越小的线路规划越早,而且“3”这个数字已经够小了。不过虽然地铁线路的规划可是按照数字顺序的,但是建设就不一定按照编号的顺序了。
从1957年到2015年,北京地铁的线路图有着将近10个规划的版本。尽管北京地铁3号线(以下简称京3)出现在最早的规划当中,也经历了地铁建设的高峰期,但由于之前6号线的规划方案有改动,加上多次被迫给其他更紧迫的线路让路而推迟了建设时间。
1954年,一个由苏联工程师组成的代表团,其中包括一些建造了莫斯科地铁的工程师,应邀在北京规划了地铁。当时的中国还很缺乏建造地铁的专业知识,修建地铁靠的是苏联和东德的技术援助。同时在1953年到1960年的七年间,数千名学生被派往苏联进行地铁建设相关的深造。
1965年版北京地铁规划图
上面这张1965年版的地铁规划图是由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于1953年9月提出的。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内重建成为重要话题。首都北京的公共交通有很大的强化空间,国内计划着建地铁,但地铁不仅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当时也被视为民防资产。苏联专家称,莫斯科地铁除了交通运输之外也有保护平民的功能,并计划将北京地铁同时赋予民用和军事用途。
这张规划图的2号线与现在的北京地铁2号线(以下简称京2)几乎完全一样,而1号线除了有一部分与2号线并轨运营之外与现在的北京地铁1号线(以下简称京1)也没什么不同。也就是在这张图上,地铁3号线第一次出现在了北京地铁的规划当中。不过熟悉北京地铁的朋友可以一眼看出,这并不是3号线,明明是现在的北京地铁4号线(以下简称京4)的一部分。
规划只是规划,没有执行之前都可能有变化。城市人口布局是在不断变化的,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可能在几年之后变成人口密集区。总体而言,城市是不断向外扩张的。在四十多年之前,北京的城区面积并不像现在这么大,因此穿过城市中心的2号线就已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需求。但现在可不是这样了,2号线外面套了一层10号线,还连了一条沟通北二环和北五环外的13号线。城市的扩张速度惊人,从轨道交通线网的覆盖面不断变广就能看得出来。
地铁1号线开通早期的照片
1971年1月1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京1正式开始进行试运营,开通公主坟站至北京站的10个车站。同年3月,京2以及京1的复兴门站至建国门站开工,后来在修建东四十条站(当时还叫做工人体育馆站)和西直门站时,2号线站台的下面还预留出了3号线的站台和站厅。但西直门站的预留站台已经被现在的4号线占用,东四十条站的预留站台依然保留至今。
或许看到上面的图你会觉得奇怪,明明3号线只规划到西直门,为什么东四十条车站也要预留3号线的站台。因为3号线的规划并未就此停止,从下一个版本的规划开始,3号线就穿过了西直门,之后一路向东,穿过东四十条,折向首都机场。
1971年8月15日,京1的运营线路向西延长到玉泉路站,运营总站数增加到13站。同年11月7日再次向西延伸至古城路站(现在的古城站),站点又增加了3个。
京1刚开通的时候,地铁单程票的票价是1角,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钱,并且只有拥有单位公证书的乘客才能购买车票。直到1972年12月27日,需要出示凭证才能购买车票的时代宣告结束。
而3号线并没有开工的动静。
上面这张图拍摄于东四十条地铁站的3号线站台,预计2023年开通的3号线在这个车站依然保持着1971年东四十条地铁站刚建好时的装修风格。有着“幽灵地铁”之称的地铁3号线是北京最后一条在建的以个位数编号的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神秘的3号线,其实很早就出现在规划图上了,只是一路上遇到了各种突发事件而无法与我们见面。一般来说编号越小的线路规划越早,而且“3”这个数字已经够小了。不过虽然地铁线路的规划可是按照数字顺序的,但是建设就不一定按照编号的顺序了。
从1957年到2015年,北京地铁的线路图有着将近10个规划的版本。尽管北京地铁3号线(以下简称京3)出现在最早的规划当中,也经历了地铁建设的高峰期,但由于之前6号线的规划方案有改动,加上多次被迫给其他更紧迫的线路让路而推迟了建设时间。
1954年,一个由苏联工程师组成的代表团,其中包括一些建造了莫斯科地铁的工程师,应邀在北京规划了地铁。当时的中国还很缺乏建造地铁的专业知识,修建地铁靠的是苏联和东德的技术援助。同时在1953年到1960年的七年间,数千名学生被派往苏联进行地铁建设相关的深造。
1965年版北京地铁规划图
上面这张1965年版的地铁规划图是由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于1953年9月提出的。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内重建成为重要话题。首都北京的公共交通有很大的强化空间,国内计划着建地铁,但地铁不仅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当时也被视为民防资产。苏联专家称,莫斯科地铁除了交通运输之外也有保护平民的功能,并计划将北京地铁同时赋予民用和军事用途。
这张规划图的2号线与现在的北京地铁2号线(以下简称京2)几乎完全一样,而1号线除了有一部分与2号线并轨运营之外与现在的北京地铁1号线(以下简称京1)也没什么不同。也就是在这张图上,地铁3号线第一次出现在了北京地铁的规划当中。不过熟悉北京地铁的朋友可以一眼看出,这并不是3号线,明明是现在的北京地铁4号线(以下简称京4)的一部分。
规划只是规划,没有执行之前都可能有变化。城市人口布局是在不断变化的,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可能在几年之后变成人口密集区。总体而言,城市是不断向外扩张的。在四十多年之前,北京的城区面积并不像现在这么大,因此穿过城市中心的2号线就已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需求。但现在可不是这样了,2号线外面套了一层10号线,还连了一条沟通北二环和北五环外的13号线。城市的扩张速度惊人,从轨道交通线网的覆盖面不断变广就能看得出来。
地铁1号线开通早期的照片
1971年1月1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京1正式开始进行试运营,开通公主坟站至北京站的10个车站。同年3月,京2以及京1的复兴门站至建国门站开工,后来在修建东四十条站(当时还叫做工人体育馆站)和西直门站时,2号线站台的下面还预留出了3号线的站台和站厅。但西直门站的预留站台已经被现在的4号线占用,东四十条站的预留站台依然保留至今。
或许看到上面的图你会觉得奇怪,明明3号线只规划到西直门,为什么东四十条车站也要预留3号线的站台。因为3号线的规划并未就此停止,从下一个版本的规划开始,3号线就穿过了西直门,之后一路向东,穿过东四十条,折向首都机场。
1971年8月15日,京1的运营线路向西延长到玉泉路站,运营总站数增加到13站。同年11月7日再次向西延伸至古城路站(现在的古城站),站点又增加了3个。
京1刚开通的时候,地铁单程票的票价是1角,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钱,并且只有拥有单位公证书的乘客才能购买车票。直到1972年12月27日,需要出示凭证才能购买车票的时代宣告结束。
而3号线并没有开工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