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女生跳楼自杀 哀莫大于心死(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法律上对于班主任是否判罚合理。我今天就来说一下这个心理老师。
长达2年多的抑郁折磨,加上升学的压力,这个孩子在这2年中经受了何等的心理折磨。并且多次自杀。她的心理所有防御机制全部被摧毁。最后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她的心理老师,您真的没有共感一下试试么?还是想着帮同事缓解尴尬?
首先我给大家简单科普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是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患者以各种形式会比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频频出现痛苦梦境,而在这个案例中,被害人还需要每天见到这个实施猥亵的班主任。这个真的是非常糟糕!
她可能每天都在梦境中重复这个痛苦的过程,甚至她必须面对这个班主任的眼神,语言,肢体动作,这都会引起女孩的恐惧。这里要注意是整整2年,女孩每天都不断的在她大脑里重复这个过程,甚至每时每刻,她应该很快就会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提防这个班主任,躲避这个班主任,甚至会泛化到其他男性老师,或者男同学身上。
抑郁症状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2年的时间,应该可以判断女孩已经是重度抑郁症了。同时女孩有过多次自杀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
首先我是肯定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
从女孩的遗书中看到,心理老师让她直接面对猥亵她的班主任。如同是让女孩再一次重现面对创伤,第一次遭受猥亵的害怕和痛苦,都会在这个时候从她的潜意识里全部爆发出来,压倒了女孩心中本来就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所以她再也无法承受这一切,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首先来说明下,这个心理老师并非胡乱操作。这个老师采用了满灌疗法(flooding therapy)也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或泛滥疗法。暴露疗法分为实景暴露和想象暴露,不给患者进行任何放松训练,让患者想象或直接进入最恐怖、焦虑的情境中,以迅速校正病人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
但是满贯疗法其实比较适用于焦虑症、恐怖症。对于忧郁症还是使用贝克认知疗法比较有效,这个在国际上都是公认的。
整个治疗过程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在治疗期间女孩既然已经出现了多次自杀,是否应该怀疑一下自己的专业能力,考虑推荐给更有能力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咨询中心,或者是当地的精生卫生中心。而是粗暴的直接选择满贯疗法。真的不做心理评估吗?直接满贯疗法得到过女孩的同意吗?
一张国家二级证书容易考,一个合格专业的水平是两码事。
原本女孩其实可以得救,其实很多类似遭遇的女孩很多,很多女性在中学时代,可以能遇到来自于学校,社会,甚至亲属的性伤害,但是很多人都被帮助或者自助。但是这个女孩不同,她比较不幸,在我们为她默哀的同时,应该反思。特别是各位拿着二级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明白,来访者不是你的实验老鼠,如果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请及时推荐给有经验的同行。
然后我们注意下,遗书中还提到安眠药,这里我非常的无奈!很多医院都会这样做,你不能说错,当然不是全对。因为女孩的REM睡眠被剥夺!
图片来自于网络
REM睡眠一个重要的概念,临床心理学上REM的考虑是必须的。简单说下,REM睡眠在生理学上面与其他的睡眠阶段极为不同,眼球高速转动的睡眠,每晚的REM睡眠时间大约为90至120分钟。人们睡觉经过上述慢波睡眠时期以后,即转入到异相睡眠时相,这时从眼震颤图和脑电图上可以看出双眼球有每分钟50~60次的快速摆动,脑电波由慢波转为快波。这里普通吃瓜群众可能无法明白。简单可以理解为就是做梦。做梦其实就是心理负面包括压抑情绪的一种释放。简单说,通过实验我剥夺一个人的一个晚上的REM睡眠,那么他在明天就会更多的进入REM睡眠,这样他的心理负面情绪就会得到一个释放。但是一个人如果被完全剥夺REM睡眠,那么他会怎么样呢。首先是易怒,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就会产生自杀的想法。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下阿瑟林斯基的REM实验研究。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药物帮助的入眠其实无法进入REM睡眠。人在社会上生存,总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和各种冷的热的伤害,那么很多小的负面就会变成碎片进入你的潜意识,在某个晚上的REM睡眠中,自然而然的变成梦境被释放掉,你起床后很快会忘记你的梦,然后开始慵懒的一天。但是如果REM被剥夺,那么你所有的小负面就会不断的积压最后突然在某一天爆发,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忧伤,或者有轻生的想法。易怒的人基本都是睡眠质量非常差的人,他的负面情绪不能正常的靠生理机制去排除,只能用发怒的方法发泄。这个也是人的本能,并非有意为之。催眠治疗对于人正常进入REM睡眠是很有效的,在实验中多次被证明。成人的REM相持续5—20分钟左右,周期约90分钟,所以一夜间REM相要出现3—6次,占睡眠时间的20—25%。新生儿的REM相占50%,随年龄的增加而缩短。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法律上对于班主任是否判罚合理。我今天就来说一下这个心理老师。
长达2年多的抑郁折磨,加上升学的压力,这个孩子在这2年中经受了何等的心理折磨。并且多次自杀。她的心理所有防御机制全部被摧毁。最后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她的心理老师,您真的没有共感一下试试么?还是想着帮同事缓解尴尬?
首先我给大家简单科普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是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患者以各种形式会比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频频出现痛苦梦境,而在这个案例中,被害人还需要每天见到这个实施猥亵的班主任。这个真的是非常糟糕!
她可能每天都在梦境中重复这个痛苦的过程,甚至她必须面对这个班主任的眼神,语言,肢体动作,这都会引起女孩的恐惧。这里要注意是整整2年,女孩每天都不断的在她大脑里重复这个过程,甚至每时每刻,她应该很快就会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提防这个班主任,躲避这个班主任,甚至会泛化到其他男性老师,或者男同学身上。
抑郁症状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2年的时间,应该可以判断女孩已经是重度抑郁症了。同时女孩有过多次自杀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
首先我是肯定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
从女孩的遗书中看到,心理老师让她直接面对猥亵她的班主任。如同是让女孩再一次重现面对创伤,第一次遭受猥亵的害怕和痛苦,都会在这个时候从她的潜意识里全部爆发出来,压倒了女孩心中本来就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所以她再也无法承受这一切,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首先来说明下,这个心理老师并非胡乱操作。这个老师采用了满灌疗法(flooding therapy)也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或泛滥疗法。暴露疗法分为实景暴露和想象暴露,不给患者进行任何放松训练,让患者想象或直接进入最恐怖、焦虑的情境中,以迅速校正病人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
但是满贯疗法其实比较适用于焦虑症、恐怖症。对于忧郁症还是使用贝克认知疗法比较有效,这个在国际上都是公认的。
整个治疗过程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在治疗期间女孩既然已经出现了多次自杀,是否应该怀疑一下自己的专业能力,考虑推荐给更有能力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咨询中心,或者是当地的精生卫生中心。而是粗暴的直接选择满贯疗法。真的不做心理评估吗?直接满贯疗法得到过女孩的同意吗?
一张国家二级证书容易考,一个合格专业的水平是两码事。
原本女孩其实可以得救,其实很多类似遭遇的女孩很多,很多女性在中学时代,可以能遇到来自于学校,社会,甚至亲属的性伤害,但是很多人都被帮助或者自助。但是这个女孩不同,她比较不幸,在我们为她默哀的同时,应该反思。特别是各位拿着二级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明白,来访者不是你的实验老鼠,如果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请及时推荐给有经验的同行。
然后我们注意下,遗书中还提到安眠药,这里我非常的无奈!很多医院都会这样做,你不能说错,当然不是全对。因为女孩的REM睡眠被剥夺!

图片来自于网络
REM睡眠一个重要的概念,临床心理学上REM的考虑是必须的。简单说下,REM睡眠在生理学上面与其他的睡眠阶段极为不同,眼球高速转动的睡眠,每晚的REM睡眠时间大约为90至120分钟。人们睡觉经过上述慢波睡眠时期以后,即转入到异相睡眠时相,这时从眼震颤图和脑电图上可以看出双眼球有每分钟50~60次的快速摆动,脑电波由慢波转为快波。这里普通吃瓜群众可能无法明白。简单可以理解为就是做梦。做梦其实就是心理负面包括压抑情绪的一种释放。简单说,通过实验我剥夺一个人的一个晚上的REM睡眠,那么他在明天就会更多的进入REM睡眠,这样他的心理负面情绪就会得到一个释放。但是一个人如果被完全剥夺REM睡眠,那么他会怎么样呢。首先是易怒,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就会产生自杀的想法。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下阿瑟林斯基的REM实验研究。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药物帮助的入眠其实无法进入REM睡眠。人在社会上生存,总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和各种冷的热的伤害,那么很多小的负面就会变成碎片进入你的潜意识,在某个晚上的REM睡眠中,自然而然的变成梦境被释放掉,你起床后很快会忘记你的梦,然后开始慵懒的一天。但是如果REM被剥夺,那么你所有的小负面就会不断的积压最后突然在某一天爆发,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忧伤,或者有轻生的想法。易怒的人基本都是睡眠质量非常差的人,他的负面情绪不能正常的靠生理机制去排除,只能用发怒的方法发泄。这个也是人的本能,并非有意为之。催眠治疗对于人正常进入REM睡眠是很有效的,在实验中多次被证明。成人的REM相持续5—20分钟左右,周期约90分钟,所以一夜间REM相要出现3—6次,占睡眠时间的20—25%。新生儿的REM相占50%,随年龄的增加而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