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大流感 百年前的一场浩劫(2)
第三波流感在大约1919年冬季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现,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除了澳大利亚和夏威夷之外)。
英国
在这次疫情中,英国本土死亡约二十万人,但是英属印度的死亡人数却超过一千两百五十万人,平均每10000人中就有4000人死亡,而当年全亚洲死亡人数约为一千六百万,可想而知印度的卫生状况有多糟糕,至今印度的卫生状况也没有多大的改善。
美国
作为流感的起源地,美国死亡人数大约六十万人,当时的美国也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许多的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并且把电影院,歌舞厅,运动场这些人流密集场所封闭了超过一年。
苏联
死亡约450000人
法国
死亡约170000人
中国
1918年,中国大陆多个地区爆发了疫情。同年5月,温州已经有上万人感染了流感,接着多地爆发流感,北京,上海,浙江,河北河南等地疫情严重。据上海市市志中的数据显示,从1918年5月末流感爆发,1918年死于流感418人,1919年死于流感483人,1920年死于流感160人。有的地方病死率达到百分之十,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且在当年,中国国内军阀混战,名不聊生,所以这场疫情造成的伤害极大。但是相比较印度而言,同样人口众多的中国在这次疫情中的死亡人数不算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经常吃八角,而八角中的莽草酸是抗流感药物达菲的主要成分,当时中国人常吃的八角对抵扣流感病毒起了一定作用(只是一个没有考据的说法)。
从北极极地一直到太平洋上的小岛,从美洲到欧洲,从欧洲到亚洲,这场灾祸不分地区,不分人种,降临到每一个人类头上,亚马逊河口的马拉若岛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没有感染报告的人口聚集地。
西班牙流感在半年内便夺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二战的死亡人数,二战的结束与西班牙流感的肆虐有一定的关联。
而这次流感之所以叫西班牙大流感。第一个因为是当时的西班牙疫情严重,八百万人感染,甚至当时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也感染,所以西班牙报纸大肆报道,为人们所熟知;第二个原因便是当时英国等协约国虽然已经已经知道这次的流感非同寻常,不论是国内,还是战场上,都已经爆发了流感,但是当时的协约国高层为了夺得战争的胜利,不想让这次流感影响士气,便进行了新闻管制,不允许这件事登上报刊,让无数的协约国人民闷在鼓里,所以这场实际上起源于美国的流感却叫做西班牙大流感。
因为这场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太多,不论是中国,还是英美等国,棺材成为了稀缺品,需要预约甚至排队等候,于是在那时,无数的人感染流感死去后,只能挖个坑草草掩埋,或者火化。
1918年10月,奥地利绘画巨子埃贡▪席勒(Egon Schiele)因流感而病逝,就在他去世前三天,他怀有六个月身孕的妻子爱迪斯也因为这场流感已先于他过世。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不顾病情危重,仍然在悲伤中强撑起来,挣扎着创作了一幅作品——《家庭》。在这副画中,他把他最丰富的情感融入到了其中,他那严肃认真的眼神中流露出想要保护妻子与孩子的欲望,但他妻子眼角的哀伤却是那么深,在画中,他那未出世便夭折的孩子也出现在了画中,他是多么想要保护他孩子那天真无邪的脸庞,可惜…
席勒当年才28岁,无数的和他一样的年轻人,在正当壮年时却遭遇两重劫难。在那年,一战正焦灼,无数的青年们或是在战场上死于枪炮下,或是还未上战场便因流感而倒下,再也没有起来,还有的便是幸运的躲过了枪炮,但却在战争胜利后不幸的染上了流感。在战场上,在城市中,无数的青年男女倒下,不知道有多少的父母失去了孩子,有多少的孩子失去了父母。有的孩子在流感中活了下来后,却发现父亲死在了战场上,母亲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这是多么悲伤的一件事。
而关于青壮年死亡率高的问题,在经过后来的科学家们的研究后,得出了结论——大概率是因为细胞因子风暴。这种现象是这样的,在当时,身体越强壮的人以及免疫系统越好的人,在面对流感病毒侵袭时自身免疫系统做出的反应越剧烈,对自身机体造成的伤害就越大。这便是许多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早上患病后下午便在吐血中死去的原因。
细胞因子风暴详见:
在这场流感中,大超市的人们逐渐接受了医生们传授的卫生理念,口罩被人们所接受,街上的人们纷纷带上了型式各异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