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知识

疫情十日谈第五辑聊聊28年告破的南大案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疫情十日谈第五辑聊聊28年告破的南大案

本文核心词:悬案,基因编辑,DNA技术,南医大案
1992年3月24日案发,2020年2月23日凌晨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
长达28年的长跑,终于有了一个差强人意的结局。
从警方的通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案是通过DNA技术取得的突破得以成功告破,这项技术就是Y染色体STR特征检测技术,这项技术具体如何操作本人才疏学浅无法陈述。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男传男的遗传信息,Y染色体一代代传下去,有血缘关系的父系亲属都有这个染色体,就可以把取样的对象从点化成面,提高匹配的几率。
DNA技术真乃神器也!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更改的和自己牢牢绑定的一项身份证明,韩国警方也在2019年9月18日通过DNA检测确定了33(2019年为基准)年前震惊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嫌犯。当然这个没有用新技术,不过能看到沉冤得雪、罪恶归案,还是值得我们感慨高科技技术运用在刑侦上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无可否认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享受到了DNA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是研究遗传、复制这方面始终是科学界的一个禁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曾经轰动世界,导致大批科学家联名表达谴责,原因就是一位南方科技大学的副教授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当一对婴儿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这样的结果是这对婴儿“对艾滋病免疫”。该研究成果的公布导致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表达质疑,该副教授随即遭到停职的处分。2019年12月30日,该副教授与另外两位嫌疑人得到了判决,该副教授等3名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罪,该副教授被判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三百万人民币。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的群众,对于遗传信息层面的研究、控制、利用还是普遍持谨慎反对意见。在某网站的提问下本人却频繁看到呼吁大规模使用DNA技术替代身份证的人群出没,我对他们的善意部分表示肯定,在DNA技术被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的确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面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很难确定DNA技术使用在我们自己身上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仍然存在我们无法控制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哪国都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严格监管的原因。
另一方面,DNA遗传信息也相当于每个人的隐私信息,在这种信息被大规模收集的前提下,这种信息的泄露或者是被恶意利用,将会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曾经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一篇小说,反派可以随意地更改人类躯体的DNA,并借此多次逃脱警方的追捕,一切基于DNA识别的高科技设备都在反派面前失去了效果。碟中谍想必大家都有所听闻,面对某一部中反派大本营设置的瞳孔扫描、指纹扫描、步态识别,连最顶尖的特工组合都无法正面突破,只能采用迂回战术把自己的数据提前加载进入敌方的电脑系统,可见现代的识别能力已经非常之强了,我认为并没有必要冒着未知的风险将DNA技术全面投入使用。
在某网站的某个回答里,有人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委婉地讲述了现代的识别分辨能力,的确让人防不胜防,曾经凭借反侦查技术逍遥法外的那种罪犯在今天的天网下可以说是无处遁形,再今天的条件下,悬案的产生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这必须说是法治社会的一大进步。而且只有在我们国家,才能感受到这种被无微不至保护的感觉,才能不用担心夜晚的黑暗里暗藏着罪恶。
南医大案件的告破让我们感受到了欣慰,但是南京还有一件悬案让无数人无法释怀,曾经这件悬案在网络上被无数人讨论分析,但是至今在投入量无数人力物力的后仍然没有告破。值得鼓舞的现状背后还潜藏着逍遥法外的罪恶,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悬案一一清缴,还受害者们一个公正的结局,不知道大家对这件悬案的告破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交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