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向左 一个向右 胰岛素双雄 通化东宝和甘李药业的故事(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二、通化东宝和甘李药业的相爱相杀
1、合作创业
通化东宝的李一奎、甘李药业的甘忠如是胰岛素行业甚至是中国生物医药界响当当的人物。甘李药业名字里面的“甘李”就源于甘忠如与李一奎两人的姓氏组合,两人是北大生物系的同学,也是共同创业的合作伙伴。
1993年诺和诺德的二代重组人胰岛素进入中国,迅速占领糖尿病市场,1997年礼来的二代也进入了中国,与诺和诺德展开竞争,二代重组人胰岛素副作用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市后迅速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通化东宝创始人李一奎发现了糖尿病领域的巨大商机,于是从美国聘请北大老同学生物化学博士甘忠如回国创业。
1995年46岁的甘忠如,放弃了国外待遇优厚的工作,带着两集装箱仪器设备,毅然回国开始胰岛素的研发创业,两人在通化合伙创立通化安泰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胰岛素的研发。
1998年,甘忠如又在北京组建研发中心甘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即甘李药业前身,出资人分别为通化东宝,通化安泰克和甘忠如,通化东宝为控股股东,有41.5%的股权,甘忠如拥有实际的经营权,继续自主研发胰岛素。成立不久,甘忠如就带领研制了中国第一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后来将此专利卖给了上市企业通化东宝,
2002年通化东宝实现量产,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打破了一直以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人胰岛素产品上依赖进口的格局,
2003年通化东宝二代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与跨国企业直接竞争,抢占国内市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通化东宝的拳头产品“甘舒霖”。
由于二代重组人胰岛素很难精准地调整血糖,使用后患者血糖浓度难以下降到正常水平,容易发生低血糖;2002年赛诺菲的三代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开始进入中国,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高了血糖控制达标率并降低了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同年诺和诺德的三代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也进入中国。
甘李药业紧随其后,于2001,2002年先后研发出了中国第一支速效三代胰岛素类似物(“速秀霖”)和第一支长效三代胰岛素类似物(“长秀霖”)。甘李药业三代胰岛素的专利这次没有直接卖给通化东宝,而是自己生产销售,2005年长秀霖量产上市,2006年速秀霖量产上市,两个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带动了甘李药业快速的成长,甘李药业随着三代胰岛素的上市销售名声大噪,今天“长秀霖”已经成为年收入20多亿的超级大单品,为甘李药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2、分家竞争
随着甘李药业的快速成长,其与通化东宝的合作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李一奎曾想全资收购甘李药业,但甘忠如显然不甘心只做通化东宝的子公司。随着甘李药业的快速发展,甘忠如决心谋求独立上市。甘李药业开始陆续引进外部投资者,通化东宝拥有的甘李药业股权被不断的稀释,双方的合作终于走到了尽头。
2011年,通化东宝的一纸公告,捅破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开始协议分家,最终通化东宝以4.5亿现金、直接保留二代胰岛素的生产销售,以及未来获得三代胰岛素的研发生产销售权为条件,卖掉了甘李药业的所有持股,退出了甘李药业。甘李药业则获得未来二代胰岛素的研发生产销售权,但双方新产品都得在42个月后才能上市销售。从此中国胰岛素企业少了一对兄弟,多了两家竞争对手。同年珠海联邦的二代胰岛素上市销售,国内胰岛素企业又添一员。
2017年珠海联邦的三代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上市。胰岛素行业如神一样存在的诺和诺德的三代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胰岛素市场规模约为200亿人民币,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三家企业营收近140亿,占了约70%的市场份额。甘李药业2019年营收28.95亿,约占14.47%;通化东宝营收26.36亿,约占13.18%。甘李药业主要靠三代的甘精胰岛素,通化主要靠二代重组人胰岛素。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水平、医保制度等因素,导致胰岛素的用药结构在农村和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别,通化的二代胰岛素主要在三四线以下城市,跨国企业与甘李在一二线城市,但长期看三代终将代替二代。
今年,甘李药业经过多年的曲折,终于成功上市。而通化东宝的三代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也开始上市销售。而珠海联邦、江苏万邦等企业的胰岛素也逐渐地在竞争中成长。
1、合作创业
通化东宝的李一奎、甘李药业的甘忠如是胰岛素行业甚至是中国生物医药界响当当的人物。甘李药业名字里面的“甘李”就源于甘忠如与李一奎两人的姓氏组合,两人是北大生物系的同学,也是共同创业的合作伙伴。
1993年诺和诺德的二代重组人胰岛素进入中国,迅速占领糖尿病市场,1997年礼来的二代也进入了中国,与诺和诺德展开竞争,二代重组人胰岛素副作用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市后迅速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通化东宝创始人李一奎发现了糖尿病领域的巨大商机,于是从美国聘请北大老同学生物化学博士甘忠如回国创业。
1995年46岁的甘忠如,放弃了国外待遇优厚的工作,带着两集装箱仪器设备,毅然回国开始胰岛素的研发创业,两人在通化合伙创立通化安泰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胰岛素的研发。
1998年,甘忠如又在北京组建研发中心甘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即甘李药业前身,出资人分别为通化东宝,通化安泰克和甘忠如,通化东宝为控股股东,有41.5%的股权,甘忠如拥有实际的经营权,继续自主研发胰岛素。成立不久,甘忠如就带领研制了中国第一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后来将此专利卖给了上市企业通化东宝,
2002年通化东宝实现量产,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打破了一直以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人胰岛素产品上依赖进口的格局,
2003年通化东宝二代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与跨国企业直接竞争,抢占国内市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通化东宝的拳头产品“甘舒霖”。
由于二代重组人胰岛素很难精准地调整血糖,使用后患者血糖浓度难以下降到正常水平,容易发生低血糖;2002年赛诺菲的三代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开始进入中国,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高了血糖控制达标率并降低了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同年诺和诺德的三代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也进入中国。
甘李药业紧随其后,于2001,2002年先后研发出了中国第一支速效三代胰岛素类似物(“速秀霖”)和第一支长效三代胰岛素类似物(“长秀霖”)。甘李药业三代胰岛素的专利这次没有直接卖给通化东宝,而是自己生产销售,2005年长秀霖量产上市,2006年速秀霖量产上市,两个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带动了甘李药业快速的成长,甘李药业随着三代胰岛素的上市销售名声大噪,今天“长秀霖”已经成为年收入20多亿的超级大单品,为甘李药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2、分家竞争
随着甘李药业的快速成长,其与通化东宝的合作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李一奎曾想全资收购甘李药业,但甘忠如显然不甘心只做通化东宝的子公司。随着甘李药业的快速发展,甘忠如决心谋求独立上市。甘李药业开始陆续引进外部投资者,通化东宝拥有的甘李药业股权被不断的稀释,双方的合作终于走到了尽头。
2011年,通化东宝的一纸公告,捅破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开始协议分家,最终通化东宝以4.5亿现金、直接保留二代胰岛素的生产销售,以及未来获得三代胰岛素的研发生产销售权为条件,卖掉了甘李药业的所有持股,退出了甘李药业。甘李药业则获得未来二代胰岛素的研发生产销售权,但双方新产品都得在42个月后才能上市销售。从此中国胰岛素企业少了一对兄弟,多了两家竞争对手。同年珠海联邦的二代胰岛素上市销售,国内胰岛素企业又添一员。
2017年珠海联邦的三代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上市。胰岛素行业如神一样存在的诺和诺德的三代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胰岛素市场规模约为200亿人民币,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三家企业营收近140亿,占了约70%的市场份额。甘李药业2019年营收28.95亿,约占14.47%;通化东宝营收26.36亿,约占13.18%。甘李药业主要靠三代的甘精胰岛素,通化主要靠二代重组人胰岛素。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水平、医保制度等因素,导致胰岛素的用药结构在农村和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别,通化的二代胰岛素主要在三四线以下城市,跨国企业与甘李在一二线城市,但长期看三代终将代替二代。
今年,甘李药业经过多年的曲折,终于成功上市。而通化东宝的三代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也开始上市销售。而珠海联邦、江苏万邦等企业的胰岛素也逐渐地在竞争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