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牪犇 今年总台春晚的总导演 是这位优秀的中传校友(3)
春晚作为全民瞩目的重大国家级文化活动,代表了国内晚会的最高水准,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陈临春导演在谈及此时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做春晚总导演就如同驾驶一艘巨轮,这么庞大的一艘船,总导演要奋力把它往前开。”
“筹备组刚刚成立,驾驶舱上只有几个人,但就是这几个人,就要把这艘大船启动起来。”万事从无到有固然困难,但对陈临春来说,最难的在于对演职员情绪的调动。
“我们筹备春晚的时候都是穿着短袖,但是等到春晚直播的时候已经穿上羽绒衣了,”由于筹备期距离春晚真正开播还有些时间距离,许多人往往无法提前进入春晚的“备战”状态,“筹备期虽长,可我们不能等到春节真的来了才进入节日的气氛里。节目创作、编排思维、乃至所有剧组人员,必须从一开始就投入到春节的情景里,这就需要我不断地把春晚的感觉传输给他们、影响他们、感染他们。”
除此之外,协调社会各方、争取各个部门的支持,也是统筹过程中会遇到的难题,一个几分钟的环节可能会需要协调十几个部门。在2008年春晚零点前夕有个特殊设计,要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全国观众将第一次通过“嫦娥一号”的拍摄看到月球的真面容。为了这短短2分钟的展示,陈导先后去航天城指控中心、中国航天集团国防科工委、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航天员中心、国旗班等多个部门争取,才在春晚舞台上有了共奏“天地交响”这一精彩呈现。
驾驶一艘大船航行,难免会遇到风浪。陈导回忆起2008年那次春晚,有一个节目至今都让他记忆犹新。在距离春晚直播只有两天时,全国雪灾突然加重,南方多个城市告急。当时要临时加一个赈灾的朗诵节目,这意味着一天之内必须把演员召集齐,第二天直接登台演出。“当时情况太紧急了,好多艺术家已经订好节目结束返程的机票了,甚至备播带都来不及准备。”陈导回忆说,当时的情景真的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春晚可以说是‘国家项目,台长工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意味着春晚是集全台之力攻破困难,能够得到全国各方的帮助,”陈导说道,“大家都会尽量配合晚会需要,这时候春晚的品牌效应就凸现出来了。”在紧急统筹之下,白岩松、李瑞英、姜文、陈道明、濮存昕等人如约走上舞台,再现了抗雪救灾过程中的一幕幕感人片段,诗朗诵《温暖2008》在直播当晚首次登台获得圆满成功。
春晚一直是中国人在除夕夜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和家人围坐在年夜饭旁,热热闹闹看春晚也成为了几代人保留下来的仪式感。
但现如今的年轻人似乎有了更多娱乐、消遣方式,面对年轻受众的部分流失,陈导认为,春晚在传播上一定要适应技术发展和大众审美习惯的更迭。春晚不是闭门造车,更不能固守在个人思维里,而应该捕捉当下的流行趋势,才能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比如当年春晚‘抢红包’的出现,那可是红极一时,就连春晚主持人在候场时也要抢一抢呢!”陈导笑言,“抢红包就是当时一次成功的创新,发红包既亲切,又是一种习俗,所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陈导认为,春晚需要不断创新,更需要关照到所有观众,而不仅仅只是打开电视机的人,只有和广大人民产生密切关系,春晚才能不断与时俱进,获得长足发展。
陈临春任导演的2011年总台春晚
春晚台前幕后的“中传身影”
2020年8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启动会正式公布了陈临春担任总导演,夏雨、邹为、赵越担任副总导演。这意味着辛丑牛年春晚正式进入筹备阶段。“我们春晚总导演组的四位导演都是中传毕业的,这还真不是特意的安排,纯属巧合。其他三位导演都是因为有前期扎实的积累,凭借自身的业务能力成为春晚的主创团队。”在视听行业中,中传人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从台前到幕后,无数优秀的中传人用自己的努力,构筑起中国传媒业的大厦。
谈起“中传人”这个身份,最难忘的就是在母校的经历。提及母校,陈临春感慨地说道:“1985年,我和校学生会张歌东等同学一起创办了第一届‘广院之春’校园歌手大赛。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资助,全都是我们学生会几个人一起办起来的。”
那时的“广春”,没有绚丽的舞美,只能用拉花和横幅勉强装饰舞台;没有夺目的聚光灯,只能在铁皮罐头盒子里加一个灯泡挂在台上……即便是如此简陋,但台下早早就挤满了同学,有很多来晚的同学没地方坐,直接就爬上舞台边缘直接坐下,和选手们脸对脸,选手和观众没有距离,互动也毫无隔阂。台上的人说话,台下的人就接话;台上唱歌,台下就抢先把歌词唱出来。台上台下互动的传统至今还保留着,”陈导笑着回忆,“现在来看,这应该是晚会互动最早的雏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