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知识

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分析(3)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阿基莫夫

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分析


利奥尼德·费奥多罗维奇·托图诺夫
经过一番折腾,功率总算上升到200MW。迪亚特洛夫要求在此功率下开始实验,水泵关闭。一段时间之后,反应堆内的水开始逐渐沸腾,产生气泡。这就有一个问题:在当时欧洲(除了苏联)反应堆里,慢化剂是水,当水沸腾时产生空泡,对中子慢化作用减小,功率也会得以控制。但在РБМК-1000反应堆中,由于慢化剂是石墨,所以水对中子表现出吸收的作用。当水沸腾产生空泡,被吸收的中子越来越少,反应愈加剧烈。此时碘135已经差不多全变为氙135,阻碍反应的氙135已经没有来源。控制棒仅有6根,冷却剂(水)和能吸收中子(水)的物质越来越少,阻碍反应的物质(氙135)也越来越少,反应堆逐渐走向失控。
1:23:40,爆炸前5秒,值班主任阿基莫夫发现功率暴增,急忙拧开АЗ-5(AZ-5)按钮,它叫做紧急停堆按钮。拧开的时候所有控制棒会一起插入反应堆,吸收大部分中子,反应停止。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旋钮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分析


AЗ-5旋钮图源@rizhi
控制棒的结构,是引发爆炸的关键。在主体结构碳化硼下面,还有一节促进反应的石墨。设计师的想法是:当反应堆开机时,控制棒上提,下端的石墨会经过堆芯促进反应。功率降低,碳化硼经过堆芯阻碍反应。这本应是绝妙的设计,但这次,控制棒完全被提出堆芯,当要往下放的时候,经过堆芯的是控制棒下端的石墨!由于水已经烧开,堆芯压力过大,控制棒管道被挤压变形,上不去下不来,石墨的部分正好被卡在反应堆里进一步加速反应。

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