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突击队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
2016级德语专业学生岳岱瑶将自己志愿参与服务的情况告知父母后,不仅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而且意外收获了校友母亲的“场外支援”,“母亲是南开外院日语系毕业的,如果需要日语志愿者可随时参加,而且不需要任何补助和餐食”。
所需语种专业的在津任课教师也主动请缨,4位教师参与到第一批志愿服务中,其中3人是党员,他们表示:疫情当前,随时待命。此外,外国语学院还有众多在津教师和辅导员虽未在招募名单上,但通过“云端”辅导学生开展语言服务,并时刻准备奔赴一线。
穿上这身防护服,
我们就是祖国的屏障!
“最激动人心的还是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第一次知道手套要带两层,袖口要严严实实地塞到手套里,口罩加护目镜压得人憋气,动作必须轻柔以避免防护服撕裂……”防护服是在机场开展志愿服务的必要防护装备,也是机场工作人员的“身份证”,在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防控工作中,这身珍贵的装备意味着担当。
志愿者们这几天的主要工作是在海关问询人员旁,根据防疫规定和相关文件及表格,询问国际乘客相关问题,并将他们的答复告知海关人员。
3月22日早,法语系教师贺梦莹和学生王沛东成为“突击队”首批出征人员。
在克服了首次穿着防护服的不适以及首次工作的心理压力后,他们历时5个小时,圆满完成当日国际航班外籍人员的接机分流工作。
“能够参与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第一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光荣和骄傲。”青年教师贺梦莹负责为巴黎飞往北京航班上的外籍人士提供入境时的翻译。贺梦莹说,“良好的翻译可以帮助机场工作人员与乘客进行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今天遇到了一位法国小朋友,她还特意画了一幅海关人员和我工作时的图画,很暖心”。
“防护服比较闷热,可是那些医护工作者都坚持下来了,我也可以。我要守好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道屏障,昨日少年,今日脊梁!”王沛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