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齐尔的邀请
2022-03-11 来源:文库网
李敬泽 --------------------------------------------------------------------------------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家。190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却毅然选择了职业作家的职业。曾有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协会》、《三个女人》,剧本《醉心的人们》等。他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没有个性的人》,在50年代再版后,才引起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以至80年代西方掀起穆齐尔热。人们把他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位为20世纪最重要的伟大作家。 今天,我们看到了穆齐尔,这位被昆德拉之类人士大力推崇的作家作品的中译本。 关于穆齐尔,我所知甚少。几年前,在那本《被背叛的遗嘱》中,我看到米兰·昆德拉一唱三叹地歌颂这位上世纪初的奥地利作家:穆齐尔“将卓越的、光芒四射的智慧赋予了小说”,“使小说成为绝妙的理性的综合”,然后昆德拉问道:他的成就“是小说史的完成吗?或者说更是一个通向漫长旅程的邀请?” 谁能拒绝这样的“邀请”呢?于是我一直期待着看到穆齐尔的书。现在终于看到了,《没有个性的人》,厚厚的、令人敬畏的两大本。在2001年的春节,我回到“1913年8月里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那是维也纳的街头。 5年后的1918年是奥匈帝国登基70周年,为此成立了筹备庆祝活动的委员会,活动的是“和平”。当然,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开始,1918年随着奥皇退位而结束,所以,该委员会的活动纯属瞎忙,而在小说中,这种瞎忙直到最后也没有结束的迹象,因为书没有写完穆齐尔就去世了。 “没有个性的人”名叫乌尔里希,他是委员会的秘书。这使他在一种其实非常滑稽的基础上严肃认真地思考。小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客厅里度过的,乌尔里希和各色交往,几乎所有的人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反射着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浩无际涯,从“时代”到“肉体”,不厌其烦地想啊想啊,结果这部作品写了一千多页还不算完。 这里确实充满“卓越的、光芒四射的智慧”。如果此时在北京,也有一个人像乌尔里希那样想事儿,那么我必须说,他对我们这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新世纪有非凡的敏锐感受和透彻见解。我的意思是,连最新的事都曾在太阳底下出现过,七十多年前穆齐尔洞察他的时代,我们至今依然在他的视野中喜气洋洋地前进,一个人的目光竟有这么长 但为什么是“没有个性的人”?我看来看去,觉得乌尔里希确实没有个性,因为思想本身是没有个性的。当然,穆齐尔的想法远为复杂,据说他受了马赫哲学的影响,认为知识来自感官材料的概念综合,人类和外部世界互为延伸,于是,当我们的已经变为一种“物质生活”时,我们最好就别再假装很有“个性”了。 是的,“物质生活”,这是穆齐尔的根本支点,人类在这个支点上晃晃悠悠,难以平衡。而在我们这里,当“物质生活”成为一个流行新词时,它表达了我们的自信、傲慢,青云直上而如履平地。 所以,穆齐尔的“邀请”令人为难。他强劲的思想力量会解散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观念”的狂欢;同时,《没有个性的人》由一般雄壮而笨重的规模对阅读者也是艰巨的考验:它属于那种“理想藏书”,你会把它摆在书架上,但你未必会读完他,除非你准备带着它去荒岛,或者即将度过一个沉闷的长假。 但昆德拉那种续谱归宗的热情也并非做作。穆齐尔把一种执着、细密的分析能力带进了现代小说,任何一个后来的写作者,如果立志具体而确切地解释他的时代和生活,他就必须面对穆齐尔所树立的标准。卡夫卡是穆齐尔的同代人,在他后面跟随着成群结队的中国作家,因为卡夫卡直抵本质的鲜明姿态可以在“模仿秀”中似像非像地表演。而穆齐尔呢,我认为至今没有一个中国作家能够加入那“漫长的旅程”——太累了,注视和思考纷繁万象。 《没有个性的人》,罗伯特·穆齐尔着,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