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活得太完美》:但求活得实在
2022-03-11 来源:文库网
《不要活得太完美》 原著|慧敏师父 解读|薇薇安 ,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实在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不要活得太完美》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完美主义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允许自己在别人面前露出一丝缺憾;完美主义者执着于维护与他人的完美关系,容易因为关系中的不快郁郁寡欢;完美主义者总是试图抵抗消极情绪,不会因为伤痛苦难而承认自己的压力。 然而,我们都忽略了,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强迫自己追求完美,会给我们造成心理压力,让我们内心充满苦闷而无法诉说。 实际上,拥有不完美才是人生的正常状态,只有停止追求那个完美的自己,承认和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憾,你才会拥有更完整的。 今天这本《不要活得太完美》就是一本帮助大家用温暖慈悲拥抱自己不完美的书籍。作者慧敏师父是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心灵疗愈大师,他曾获得哈佛大学宗教学硕士学位和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博士学位。《不要活得太完美》一书发布后受到《华尔街日报》、《图书馆杂志》等多家杂志的称赞。本书至今已畅销400多万册,受到众多读者的推崇。 在本书中,作者以参加他心灵治疗的读者和朋友为素材,告诉我们接纳生活中不完美才会活得更通透的道理,并从对自己、对他人、对消极情绪等方面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其主旨是为了让大家在面对绝望时可以感到些许温暖,在感到混沌时得到片刻休憩的宁静。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慧敏师父,一起温暖生活中的不完美吧。 对自己:学会自爱 1、爱自己,无需太委屈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善良”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他们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他们遇到让自己难堪的人,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会出于“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想法而保持沉默。 他们从来不说一句会给别人造成伤害的话,也不说一句能让双方关系恶化的话。 我们称赞别人善良,通常是因为这个人比较容易满足他人的要求。 这样的人,过于在乎他人的需求,会在不知不觉中泯灭自己内在的需求和情感,把各种情绪埋在心底,这样就会委屈自己,从而导致许多心理问题。 作者小时候是个内向温顺的孩子,因此常听到有人说他善良。他到美国学习后,同项目的成员总是把最棘手的部分交给他来完成。 作者虽然不情愿,但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默默做了,但类似的事情总是发生,让作者觉得压力很大。 作者把这些事告诉一位前辈,前辈告诉他,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自己好一点,善待自己,而不是先考虑别人。 听完这话,作者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太在乎别人看法,从没考虑自己。在这之后,作者遇到类似的事情,会表达自己不想做的想法,再和大家商讨更公平的分工。 在按照别人意愿做事之前,先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想想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即使我们收到别人让我们做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如果自己实在不想做,那么请大家千万不要勉强自己。 同时我们可以将自己此刻的想法表达给对方,尽量让对方能理解自己。 完美形象并没这么重要,不要还没尝试表达自己的意愿,就担心别人是否会因此不喜欢自己。成为大家喜欢的人这件事很重要,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爱惜自己,这是我们的义务。 当我们懂得珍惜自己的时候,这个世界也会开始珍视你。 2.爱自己,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我们时常会搞不清楚,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是否是为了迎合周围人的期待,是否是为了想成为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 要想生活得更,我们就要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父母期待的,也不是社会共识中充满无限前景的,而是我们自己想要的,我们自己认为有意义的。 作者在成为僧侣之前,一直按照父母的意愿上大学,最后进入一家不错的企业,但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后来决定勇敢地走出社会的牢笼,去成为一名僧侣,虽然偶尔会被异样的眼光看待,但她却觉得无比满足。 拥有过自己想要生活的经历,我们就能堂堂正正地向说出我爱自己的生活。 对他人:爱、理解和包容 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的亲人,不理解他们的做法和想法。但是,即使我们不理解、不满意、我们也要深深爱着他们,因为深爱,超越理解。 对于父母,子女很难改变父母的性格、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夫妻关系,也许你觉得你父母的行为或想法存在问题,但那也不是子女可控制和承担的权限以及责任,不要因为父母而让自己痛苦。 对于孩子和伴侣,生活中存在许多我们无法掌控的事物,我们可以为子女、丈夫、妻子的幸福而祈祷,可以给予他们关系和爱,但他们的幸福最终只取决于自己,并不受控于我们的期望。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亲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行动,放开手脚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管是与亲人相处,还是和其他人交流,要想联结健康的关系,我们就要懂得理解、包容和付出。 第一,我们要学会接受对方。 有些事情其实本身并没有这么困难,但我们总会做明明是应该别人去做的事情,而产生抗拒心理,而我们的内心也会不断挤压那些反抗心理产生的困苦与压力。 作者提到自己在凤岩寺修行的经历,他曾因为师兄多增加清扫的任务给他而感到不满,认为他是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推给师弟。 他决定不像师兄那样做个推卸责任的人,于是便自己清扫,结果发现清扫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他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在那之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会尝试着解释并理解对方。 和朋友、家人、舍友一起生活,不要一意孤行,适当地满足一下对方,放弃一些东西,关怀一下他人,也是一种修行。 第二,要学会掌控遗憾情绪。 “遗憾”是当自己发自内心的对某个人抱有某种期待,而对方没看见,并与这份期待背道而驰或者无视这份期待所感受到的情绪。 正如书上说的,有的人会觉得父母偏爱兄弟而忽视自己感到遗憾;丈夫会因付出了全部却受到妻儿的排斥而遗憾,妻子又会因为丈夫偏向婆婆斥责自己而遗憾。 遗憾的情绪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谁都没有能够读懂对方心事的神通,要想活得更,我们要试着去掌控遗憾的情绪。 当你感到遗憾时,不要只在心里想着为什么对方总不明白自己的心,而是在情绪刚刚萌芽时,先通过对话舒缓自己的。 在表达的时候不能用责怪对方或者攻击对方的语气,也不能在自己生气时表达这种遗憾的情绪,而要当内心趋于平静的时候再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描述。 其次,当感到自己遗憾的心情要比别人强烈时,希望大家能够深刻地反省自己,深刻检讨一下,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背景或者是自己曾受到过某种伤害。 日积月累的遗憾之情不可能瞬间消失,我们能做的事情是试着去理解对方为什么只能那样做,去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隐情。 也许最终问题不会消失,但你在某种程度上会接受这些问题,你的心胸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广阔。 第三,要懂得拥抱和倾听。 悉尼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东尼•格兰特发表研究结果称:当感觉有压力而与别人拥抱时,由于所分泌的皮质醇激素降低,人体对病菌的免疫性也会增强,从而降低血压,还会减少人心里的不安和痛苦。 当我们被生活所累或者感到疲乏时,当有一个人静静地走过来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拥抱,比条理清晰地说明为什么我们处于这样的困境更为有效。 拥抱是美好的,意味着在我们受苦的时候有人会和我们在一起,绝不逃走,这是一种最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当自己非常疲劳时,总会想着找别人倾诉一下。 如果你能侧耳倾听诉说,你就能让倾诉者感受到被承认的感受,以及为他们倾注能够让他们好起来的能量。 倾听的时候不要打断,要一直用专心的眼神关注着,这样对方的内心就会被打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这样能帮助倾诉者将一直独立承担的情感包袱信任地倾诉出来,由此在心理上感到轻松和释放。 充满关心温暖的注视,认真倾听的态度,才是爱最淳朴的表现。 对伤痛苦难:接受并疗愈 生命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伤痛和磨难,如果我们一直耿耿于怀,会让我们陷入消极的情绪中,郁郁寡欢。要想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就该直面伤痛,疗愈自己的内心。 1、疗愈自己的内心,温暖不完美的情绪。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让我们产生怨恨和抑郁的事情如影随形,这些事情会给我们造成情绪伤害,让我们陷入抑郁与难过中无法自拔。 大部分完美主义者会强迫自己逃离各种负面情绪,但是,要求自己强行脱离不完美情绪的纠缠并不容易,我们只有通过正确的步骤才能疗愈自己的内心。 首先,我们可以把这些消极的情绪看成是心灵天空的一朵云彩,它并不能代表我们整个人生。只要不把消极的想法看得过于严重,它就会慢慢地消失。 其次,你要承认并接受涌现出来的怨恨和抑郁,允许消极情绪带来的痛苦存在。 周围的人总会和我们说:“都忘了吧,时间会解决一切的,都放下吧”。奇怪的是,一旦决心要放下,那些你想要放下的人和事,反而会再次涌上心头。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对放下这个词有误解。“放下”其实是“接受”的另一种表述。放下并不是说让我们去除过去的痛苦回忆,而是允许自己因为过去的事情疲倦。 只要你允许他们存在,你的心里状态就会立即发生改变,难过的心情不会再延续,而且还会停止,你的内心也会变得平和。 最后,你要用这种怜悯的眼神观察一下给自己造成伤害的人或事,探究一下对方究竟是因为何种痛苦才会对自己做出那样的行径。 这么做不是为了清除他们的错误,而是为了让自己内心的伤痛和疙瘩彻底消除,让我们的内心重获自由。 作者提到自己同学的例子,这个同学小时候被自己的大姑用言语伤害过,因为这些伤害,让这位同学在拥有的人生之后依然十分忧郁。 作者引导他承认并发泄出对大姑的情绪之后,他的内心终于平静了,他原谅并忘记他的大姑,在深究之下,他发现大姑的生活似乎也是非常不幸,于是,这位同学便彻底摆脱了过去的困扰。 在我们心中,拥有能够观测内心真实情感、怜悯的心灵之眼。当我们遇到无法原谅之人时,当觉得就是因此而感到生活非常艰难时,我们要能够与自己内心深处怜悯的眼神相遇。 2、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不完美人生。 有些人努力学习了,但成绩还是长时间原地踏步;有些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生意上,可还是不见起色;有些人为了改善关系做了许多努力,却依然毫无进展。生活中总有许多不完美的事情让我们感到挫败。 当不管如何努力都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时,我们需要拥有何种心态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呢? 第一步,我们要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不完美的现状。 现在的低迷是为了迎来再一次飞跃必须经历的阶段。另外,在经历过这些后,当我们再次登上顶峰时,便不会再骄傲,不再浮躁,还会变得更加睿智。 第二步,将现在的情况视为能够引发内心深处怜悯之心的机会。 当事情进展很顺利时,我们会以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也会因此觉得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错。 但如果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很复杂,即使你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解决问题。当你有过类似的低迷,你就会更能理解别人的心情,你可以把这一次的失败当成是一个机会来向周围的人表达感谢,传递温暖。 第三步,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你要坚信,现在付出的所有努力会一点点聚集起来,最终改变现状。 作者提到韩国运动员朴赞浩的例子,朴赞浩曾经有一段时间处于低迷的状态,他当时是这么说的,不管自己是否处于低谷,不管是否被人嘲笑,他现在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向击球手扔球。 正是因为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让他成为了韩国最著名的棒球投手。投出一个球并不能让他从低谷中完全走出来,但如果将这些好球一个个积累起来,就会让情况发生改变。 不管你现在的处境有多不完美,你都要时刻记住,现在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梅雨会有结束的一天,太阳总会重新升起来,努力终究会有回报。 以上,便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完美的外表、完美的性格、完美的工作、完美的、完美的人生。殊不知,你所有的忧郁难过,皆源于你所追求的完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日会东升西落,花开花落自有时,世间本不存在完美,我们口口声声说的完美,只不过是种种缺憾对比之下的完美而已。 季羡林老先生说过:“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 不完美本来就是人生的组成部分,经历过不完美带来的缺失和遗憾,我们才会遇见最终的美好。 放弃自我而去追求完美的东西,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与其苦苦追寻我们得不到的东西,倒不如接纳这些缺憾和过失,用心活出自我,潇洒地过这一生。 正如那句著名的祈祷词一样:让我有胸怀去接纳不可改变的,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并有智慧区分两者。 从此刻开始,停下追求完美人生的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用正确的方式抚平那些追求“完美”时划过的伤痕,你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幸福。 记住,接纳不完美,是生存的智慧,是营造快乐人生的技巧,只有接受不完美的人生,才能真正拥有完美的人生。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四百六十一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文:薇薇安,慈怀每天,阅书阅世,阅人阅己。 今日话题 不管你现在的处境有多不完美,你都要时刻记住,现在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吗?